6月29日的另一次股东大会上,以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东又否决了上市公司和集团之间一项常规的关联交易议案,规模超百亿元。
基金目的很直接,就是逼迫双汇集团将整体资产注入A股上市公司,对境内投资者而言,这是最符合其利益的选择。
已经走过改制最艰难一步的万隆,从未想过会出现这种局面。如果不是基金逼得厉害,他承认自己不会急于考虑整体上市,而是想先完成这一轮产业扩张,他准备在长春、沈阳等多个城市布局,向销售收入1000亿冲击。
2010年11月29日,双汇发展终于连发18个公告,公布了一揽子资产重组方案。此方案最重要的两大信息是:主业资产将整体注入上市公司,并首次明确双汇管理层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万隆长出一口气,只需要等待证监会的通过,就在此刻,“黑天鹅”出现了。
“瘦肉精”给证监会出了道难题:涉及重组的集团资产如何估值?放行还是不放行?
更受伤的是基金,2011年3月15日之前,共有41家基金公司148只公募基金持有双汇发展34.25%的流通股(与前面提到数字差距较大),当时多数基金经理都笃信双汇发展股价必能破百。
双汇发展紧急停牌之后,基金公司陆续对持有的该股票进行重估。兴业、国泰、大成、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大多以70.15元,即1个跌停板为重估标准。其中华安基金对所涉基金按63.14元,即停牌后2个跌停进行估值。
如果此时有人比万隆还焦灼,很可能是兴业全球基金总经理杨东。兴业全球基金持有的双汇发展仓位最多。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兴业全球旗下有3只基金合计持有双汇发展2298万股,其中两只基金已遭大量赎回。有散户向本刊透露,曾接到银行销售人员提示他们赎回的短信和电话。
不过,3月15日跌停当天,买入和卖出的前五大席位均为机构专用,卖出金额最高席位一次性抛售合计8813.03万元;最高买入席位成交金额为6245.69万元,可见机构对双汇发展的未来走势大有分歧。
万隆素来珍视声誉,特别是三点,其一,自己不贪。其二,管理透明。其三,产品质量靠得住。
某次双汇员工为联欢晚会排练了一个节目,有一个写意性的“拉纤”场面,以隐喻企业的艰难。导演准备让纤夫光着上身,只穿一条裤子。审查节目时,万隆说:这不中,做食品的不能光膀子,不卫生。第二天,节目组赶紧又让人买了几套服装。
这次“瘦肉精”事件,万隆恰恰被撞中了最自信,也是最敏感的神经。
他放出狠话:宁肯检死,不能查死。他准备将“瘦肉精”的检验提高到国家标准之上,不再抽检,而是头头检验,为此全年预计增加费用3亿以上。
更大的投入是在上游,双汇目前自养生猪一年出栏30多万头,仅占全年屠宰量的2%。其余部分中,75%的生猪来自外部规模化养殖场,25%来自散户。万隆准备今后为每年屠宰150万头的屠宰厂配套建设一个养猪场,将自养生猪比例提高到30%,另有60%来自规模化养猪场,10%则由养猪合作社购进。
双汇的优势集中在先进的屠宰工艺及设备,其高温制品是“现金牛业务”, 在国内一骑绝尘,另外还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过,对上游原材料的控制却比较松散,有投资者评价其对养殖实质性投入不大。
万隆不是不知道上游对农产品(18.70,0.00,0.00%)加工企业的重要,从2000年开始,双汇就开始自建猪场,而且从培育种猪开始。但上游短板其实早有预警。2007年,国内生猪疫情频生、饲料涨价,导致猪价高、猪源少,国内肉类行业面临前所未有困境。2007年上半年,双汇发展营业收入同比上涨超过35%,但毛利率却同比下降了3.41%,主要就是因为上游成本加大。
也许是由于改制的种种变化,双汇减缓了强固上游的速度。上文中提到的农牧企业负责人推测,这或许也与外资进入相关,“资本要快速把业绩做起来,搞上游见效慢,就搞下游。所以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根据2006年之后双汇的慷慨分红与高速业绩,有人猜测双汇与外资有“对赌协议”,万隆曾对此予以否认。
关键在于,从短期商业利益考量,大力开拓上游,不一定划算。按照国际标准,肉制品加工企业原料肉自供率公认最佳比例在40%左右。双汇离这个“高标准”还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