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卖猪难时,他又壮着胆子投资分割肉车间,获得出口资格,接下了出口苏联的分割肉订单。苏联解体后,企业失去出口市场,万隆焦虑不已。有一次他在火车上,看见对面旅客吃火腿肠,那时这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回到工厂后他就要上马这个项目。
该项目投资高达1600万,等于押上几年来的身家,而且国内已有春都、双鸽等品牌,万隆从日本、德国、瑞士、丹麦、奥地利买来世界一流的自动化设备,并把质检员的权力提高到了厂长之上,“我从不小打小闹。”万隆说。
1992年“双汇”火腿肠订货现场,当场签了8000吨订货合同,万隆居然落了几滴泪,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厂长,万隆累累“抗命”,也没让地方政府“拿下”,与漯河相对开放的体制环境不无关系。虽然身处内陆,但漯河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成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窗口。
1986年,只有40万人口的漯河市升格为省辖市,同时被批准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
早在1987年,漯河市政府出台对国企实行“利税包干”的政策。“一包包三年,超收全留”;三年后,漯河市又提出对国企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比如,政府只管一个法人代表,其余用人权均下放。
1994年开始,漯河市在企业法人代表中推行年薪制。企业负责人年薪,与每年的利税、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挂钩核定。1990年代初,双汇的一位区域销售经理一年能拿十万元,在漯河这笔钱能买两套90平米左右的房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漯河在中小企业产权改革方面步子迈得很大,更是成为全国学习的对象。
“如果我在河南其它城市,能不能干下来,还真是很难说。”万隆摇了摇头。
到1990年代,万隆渐渐意识到,仅靠自己在漯河的力量,无法解决发展所需的资金,他开始寻找外资。“我是靠外资的钱把双汇撬动的。”他指点着窗外双汇食品城的方向。
1994年,双汇与香港华懋集团组建了“华懋双汇实业有限公司”,这是当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全国肉类加工行业最大合资公司。
华懋董事长龚如心有“亚洲第一女富豪”之称,年过50依然是扎羊角辫、穿超短裙的“小甜甜”形象。不过谈起生意,“小甜甜”一点不“甜”,反而辣得很。
龚如心提出要改变双汇的商标,万隆拒绝了,她愿意为此付出三个亿,万隆挑明了:再多钱也不卖。龚找到各种关系给万隆施加压力,发现谁也拗不过他。
后来龚如心又提出扩大股权到50%以上,万隆不肯放弃控股权,两人当场争执起来。万隆放言,如果龚如心坚持增加股份,可以从双汇撤出。而龚如心当场大怒,称“永远都不会撤股,你让我撤股我就去告你们。”
万隆就吃准了这一点,龚如心在大陆四处出击,而双汇是华懋投资回报率最好的一家,她怎能放弃?
据说,龚如心在华懋双汇厂区内挖了一个直径3米、深9米的大坑。龚和一个香港风水先生沉到坑底,埋了一个法器,然后添上土,灌上水泥。“到现在大家也不知道里面埋的是啥。”上文中的双汇老职工说,随着“小甜甜”过世,这个谜团已随斯人而去。
使用资本,而不为资本控制,是万隆的原则,1996年双汇食品城奠基,当时有六个国家16个公司参与投资,外方投资占69%,看似双汇失去了控股权。可万隆每一个合资项目都让多家外资参与,每家外资都不是大股东,在组建的七家合资公司中,六家都由双汇控股,万隆本人担任董事长。
外资愿意接受双汇的条件,原因之一是投资回报率高。“我年年分红。没有足够回报,人家凭啥来漯河这个小地方?”
1994年龚如心向双汇注资1.27亿元,年底她就拿到了3000多万元的红利,通过合资的杠杆效应,双汇总资产由1993年的3.39亿元,提高到1996年的14.26亿元。
1990年代中期,双汇的名气比漯河更响,万隆是地方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96年漯河评选建市十周年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十大功臣”,他毫无悬念地排在首位。
当时漯河每年春节晚会双汇都是大赞助商,有一次艺术团给双汇写了个节目,按照万隆的要求,各种地方戏曲都来一点,最后还加了段迪斯科—他在国外考察时,发现这个很能制造气氛。节目总长达到26分钟,主办方不同意,要求把这个不土不洋的尾巴剪掉。万隆说可以:俺节目不上,今年也不掏钱了。最后这个节目还是原样搬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