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有股退出后,境内公众股东与大股东罗特克斯、管理层之间就存在利益分歧。漯河市国资委出售的双汇集团,并非双汇系全部资产,按照评估其净资产为6.6755亿。在此之外,真正意义的双汇集团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总资产将近60亿,涵盖了肉制品加工的上下游产业及多元化产业。
投资者担心,高盛、鼎晖与双汇管理层会联手通过境外公司,收购这部分“未上市资产”,进一步让双汇在境外整体上市。如果在H股上市,对迟早要退出的财务投资者显然是最便捷选择。
国有股退出之初,就有风声传出高盛与鼎晖不过暗渡陈仓,暂代管理层持股,不过始终无明确证据。高盛减持后,境内股东更有理由担心鼎晖是在“站最后一班岗”。
对双汇发展的境内股东而言,最符合利益的选择,是将集团未上市资产注入双汇发展,实现境内整体上市。
2010年11月29日,双汇发展连发18个公告,公布了一揽子资产重组方案。罗特克斯依然持有双汇集团100%的股权,直接、间接持有双汇发展51.45%的股份。双汇集团和罗特克斯拟将339亿元资产置入上市公司。
根据重组方案,兴泰集团成为双汇发展实际控制人。事实上,兴泰集团持有的股份在双汇发展中列在第二位,鼎晖投资旗下基金控制的四家关联公司合计持有的股份超过了它。不过,双汇国际安排雄域公司每股有2票表决权,鼎晖等每股只有1票表决权,而双汇国际又控制着双汇发展,也就是说,鼎晖作为第一大股东,向双汇管理层让渡了控制权。
(根据双汇发展公告整理)
分析
猪肉安全从何破题?
中国生猪养殖处于转型期,极度分散、规模不大,使得监管难度极大
文 | 本刊记者 孙欣
“瘦肉精”事件,其波及面现在看来不大,但它折射了隐藏已久的猪肉安全问题。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让瘦肉的价格远高于肥肉,瘦肉率自然成为最重视的指标。业内人士指出,要想提高瘦肉,正确的做法是通过“从遗传上改良猪种,养瘦型猪”,但目前中国大部分生猪由于分散养殖,缺乏科学饲养,把商品猪作为种猪繁殖,品种出现退化瘦肉率不高,于是,有些人就想到了“偏方”—瘦肉精,来改变活猪的瘦肉率,导致食品安全出现问题。
这次的板子重重地打在了中国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猪肉加工企业双汇身上。虽然当事者不至于出现类似三鹿那样的灭门之灾,但暴露的决非一家企业的问题。在猪肉制品安全问题上,监管部门再次陷入尴尬。央视315曝光片段中那个收钱就给耳标的国家检疫人员,一定会受到处罚,或许相关监管部门的领导也会被追究责任,但如果行业环境不变,监管体系不变,镜头之外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永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
这并不是假想,而是记者采访到的几位资深业内人士共同的担心。那么,眼下的监管流程究竟是什么样?为何难以控制瘦肉精的泛滥?几位业内人士为我们梳理了从饲料、养殖、加工到销售整个产业链上涉及的主要监管形式和问题。
首先,饲料质量把控。一家新饲料厂必须在当地饲料工业办公室备案,该办公室归各省农业厅管理。而饲料质量则由另外的部门负责抽查—质量监督局。根据该饲料的销售范围,又涉及不同省、市、县的相关机构。抽查时,主要涉及蛋白质指标等常规检测,有时也会涉及瘦肉精检测。但即便检测出问题,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小。
接下来是养殖环节,主要由动物检验检疫部门监督检查。但问题是,中国养猪分散,上规模的猪场少,动检部门无法保障充足的人力。即便检测出问题,养殖户也很可能把问题推给饲料销售商,从而免受重罚,而饲料厂家如果是外地的,则不在当地动检部门管辖范围内,很难追究其责任,最终大多不了了之。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养殖户和加工企业之间的另一个环节,中间商,俗称“猪贩子”。这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群体,作用巨大。他们是信息闭塞的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并起到为农民提前垫资的作用,赚的差价其实就是垫资的利息。但问题是,他们很难监督,而很多养殖户就是跟着他们学会了添加瘦肉精。即便企业发现了问题,只能停止进货,可无权处罚。
于是,饲料厂、养殖户、中间商,掺杂着各种动机,最终把含有瘦肉精的生猪送到了屠宰加工企业的收货大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