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商品猪的潜在致病性病毒
猪细环病毒(TTSuV 1&2):TTSuV(指环病毒科)在全世界几乎无处不在,健康猪和患病猪都是其宿主,水平或垂直传播感染,在多个器官和分泌物都可检测到,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TTSuV 1&2的双重感染已有报导。TTSuV 1组织匀浆感染试验猪(无特定菌),可致其出现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和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综合症(PMWS)。目前还不清楚,PMWS自然感染病例是否存在TTSuV的协同作用。在西班牙,PMWS猪的TTSuV 2协同感染率比无PMWS猪高,然而,在韩国,PCVAD猪与无PCVAD猪的TTSuV协同感染率差异不明显。在北美和欧洲,TTSuV 1&2是几种猪常用疫苗的污染物,这为全球传播提供了可能。虽然目前TTSuV的致病机理仍不清楚,但作为一个潜在的病原,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梅那哥病毒(MenPV):MenPV(副粘液病毒科)是一种经典的跨种传播病毒,传播媒介是水果蝙蝠,可引起猪的严重疾病。1997年首次发现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某个存在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先天性骨畸形的猪场。MenPV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可引起人的流行性感冒样病和皮疹。实验感染6周龄猪,表现为病毒血症和腹泻,病毒主要在次级淋巴器官和胃肠道组织进行复制。尽管MenPV未在澳大利亚内或国际上蔓延,但考虑到其对生产和公共健康的潜在影响,仍然值得养猪人关注。
Bungowannah virus:Bungowannah virus,瘟病毒属的一员(黄病毒科),2003年6月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主要引起猪心肌炎综合症。爆发可引起死胎、增加断奶前死亡率以及多灶性非化脓性心肌炎和心肌坏死。对断奶猪进行人工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仅见口咽、鼻粘膜脱落、结膜分泌物和腹泻。与MenPV一样,没有证据表明Bungowannah病毒会在国内或国际上蔓延。2007年至2010年,美国收集流产胎儿和呼吸道疾病病例的组织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于其可引起猪心肌炎综合征,我们需要关注Bungowannah病毒。
对行业具有潜在影响的病毒
尼帕病毒(NiV):最早报导的NiV(副粘病毒科)疫情发生于1998年,为马来西亚水果蝙蝠感染猪的跨种传播,并在猪群迅速蔓延,随后传染至人群,有283个人被感染,最终死亡109个人,整个养猪业损失共计110万头猪。自2001年以来,孟加拉国和邻国印度几乎每年都会爆发人类NiV,但媒体鲜少报道。主要为自然宿主狐蝠的间接传输,人食用未煮熟的被蝙蝠唾液污染的枣椰汁后会致病,南亚地区受感染人群病死率高达70%,且超过1/3的幸存者伴有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虽然有报道称患者分泌物可称为传染源,但NiV不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猪不是NiV的天然宿主。2008/2009,老挝对屠宰生猪进行抽样检查,无血清转阳现象;2007年加纳共抽检97份血清样本,只有5%检测为Henipa病毒或Hendra病毒的非中和抗体阳性(Henipa和Hendra是NiV的分支)。NiV对猪的危害主要依赖于跨种传播,应避免自然宿主与商品猪共存。
埃博拉病毒(EBOV):对全球养猪业来说,EBOV对人类没有致病性是极其幸运的。如果不是这样,2008年菲律宾爆发的EBO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反应和结果。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REBOV,纤丝病毒科),非洲以外地区发现的唯一一种埃博拉病毒,对一些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是致命的,但对人无致病力。菲律宾EBO病猪的临床体征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相似,可能为混合感染。对两个发病农场进行统计,约有70%的猪和工作人员为血清阳性,说明该病可跨种传播。REBOV可使5周龄猪出现淋巴组织增生和急性支气管肺炎以及口鼻分泌物增加。虽然菲律宾爆发的REBOV已经控制住,但它应被视为猪业雷达对REBOV和毒力更强的埃博拉-扎伊尔型病毒的预警。
新型细小病毒:细小病毒科,共计5个属,包括细小病毒(PPV)和博卡病毒(PBoV)。PPV有5个血清型(PPV1-PPV5),其中,PPV1是古典的猪细小病毒;新型PPV4是从美国和中国的PPV-PCV2混合感染猪体内分离得到;而PPV5是从美国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保育猪和生长猪肺组织中分离得到;PPV3,又被称为Hoko virus(PHoV)或Partetra virus,首次从香港分离得到,与PRRS协同感染造成大面积流行。PHoV多次被分离得到,如德国和罗马尼亚的野猪群以及英国和北爱尔兰的PMWS阳性猪和PMWS阴性猪。PBoV分布广,目前仍不清楚其致病性。中国目前已分离到至少4个血清型(PBoV1-4),多见于健康猪粪便中。此外,对英国和北爱尔兰的PMWS阳性猪和PMWS阴性猪进行PCR检测发现,超超过70%的组织样品检测到一种类似PBoV的病毒。细小病毒的分类和命名是混乱而动态的,但除了PPV1外,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证据显示其他PPV对猪也具有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