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料力求新鲜,最好能在濒死期或死后数小时内采取,用具、器皿应予灭菌,采病料时应无菌操作。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能够作出初步诊断时,有目的地采取病料。如怀疑猪瘟时可采取淋巴结和脾脏;口蹄疫、水疱病等,采取水疱皮和水疱液;痘病则刮取结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等以消化道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应采取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母畜流产,采取其阴道分泌物、有病变的胎盘及流产胎儿。若难以怀疑是何种疫病时,应全面地采集,即采取血、肝、脾、、肺、肾、脑、淋巴结、骨髓和肠内溶物等,同时,要注意采取带有病变的部分作为病料。
(二)显微镜检查
一些病原体,如炭疽杆菌、巴氏杆菌、坏死杆菌、腐败梭菌、钩端螺旋体等具有特征性形态结构,将病料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即可较快地作出诊断。有一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副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形态特征不明显,但用特殊的鉴别染色法染色,也可迅速得出结论。但对大多数传染病来说,显微镜检查只能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或线索。
电子显微镜负染技术对于某些病毒,特别是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痘病毒、腺病毒、细小病毒和一些疤疹病毒等引起的传染病,可根据病毒形态结构快速作出诊断。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免疫电镜方法进行检查,提高特异性鉴别能力。
(三)分离培养和鉴定
用人工培养的方:袄将病原体从病料中分离出来,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鉴定。如分离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可选择适当的人工培养基;分离病毒,可选用鸡胚、鸭胚、细胞培养或实验动物接种等方法。对所分离的细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等进行鉴定,对所分离的病毒常用已知的抗血清做血清字试验进行鉴定。
(四)实验动物接种试验
随着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现很少使用实验动物来分离培养病原体(毒),但乳鼠脑内接种法常用于多种病毒的分离培养。利用动物接种法分离病毒适于以下儿方面:①动物接种法比其他分离法敏感时;②感染病毒的动物有特征性的临诊症状(竖毛、兴奋、脑炎、麻痹、震颤等)而死亡时;③培养和分离只能在特定动物体内生长的病毒对;④先将病料接种于动物,使病毒在其体内适应,之后再接种于培养细胞更易于分离培养时;⑤以接种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为指示,间接证明接种病料中有病毒存在时。动物接种方法不同于鸡胚和细胞培养方法,易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实验动物经常携带传染病等问题,有碍于病原体分离,因此需考虑使用SPF动物或无菌动物。
四、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法常用于可疑病例的确诊或对某种病原体感染程度进行检测。它是用已知抗原来测定被检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用已知抗体(免疫血清)来鉴定被检材料中的抗原。常用的血清学验有以下几种:
(一)沉淀试验
适量的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溶液和凝胶中结合后,形成特异的、肉眼可见的不溶性复合物,称为沉淀反应。利用该反应进行的血清学试验,称为沉淀试验。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可将沉淀试验分为环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单向单扩散、单向双扩散、双向单扩散、双向双扩散)、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和放射火箭电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