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摘 用密闭的大棚(做品牌必须的)来生产有机蔬菜、部分有机粮食、有机水果(特产、大宗除外)等,这种密闭的大棚,密闭的养殖棚(也可用于养鱼),空气要经过过滤、消杀,甚至脱硫、脱毒等净化,通过加热、降温等方式(低动力),不仅使大棚保持 恒温状态,而且不会使虫害威逼 我们的作物(虫卵、成虫都进不来,没有苍蝇是最好的注释。这在“品相瓶颈”另论)。至于水,深井水(密闭节水)或经处理,这并不难。当然也可以考虑雨水收集处理、甚至土壤盐碱化的预防。因此,我们的有机农产品产量很高(高20%)、品相又好(没有虫眼、反常 是“没有虫卵” !)。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人们相信,我们的更生态、真有机(技术、工艺公布)。至于作物授粉,我们摘 用蜜蜂等有益昆虫来解决,顺便还可生产有机蜂产品。还有“气肥”也靠人为干预。
(有人说这是软文,那您也突破一下技术瓶颈试试)
四.肥料瓶颈
前面说了:有机技术还有另外一个死结,那就是:有机土地生产的粮食、蔬菜等,是要销售出去的。他们是不可能经过人的代谢,又归来 有机土地上的。而有机种植要想不断高产,每年需要补充有机肥3-5吨/亩。这又怎么循环呢?而这个死结打不开,不仅难以不断生产,而且不可能是有机的(非生态生产的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重金属大都超标,反常 是锌铜;而且药物残留也很大)。反常 是最初的用量又怎么解决?至于说蚯蚓(粪)也可以生产真正的有机肥料,但它是不可能用来大规模有机生产的(成本太高、数量太少。也做不成几十万亩有机土地),进而,由于没有真正可信的有机肥(海亮用生活垃圾加工的“有机肥”,只能用于循环农业,是不能用于真正的有机农业的——有可能毁了海亮。),其他产品(蔬菜等)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机的(没人相信)。
而我们有上面的技术,当然突破不难。
五.种子瓶颈
农业是离不开种子、种畜的。而有机种子,目前还没有专业生产的。反常 是 种子包衣的时代。而用普通种子(包衣)是不能做有机种植的,而有机养殖,除了猪的转换期较短以外,奶牛大约要九个月(三加六),蛋鸡要从出生做起。不一而足(而像海亮集团,根本就没做种子基地,就急忙租下几百万亩做有机,还没有合乎标准的有机肥。实在是操之过急了点)。因此,第一年,是不能做有机种植的(充其量是做转换)。然而,我们不同,我们是化整为零的方式,分开订购、自制无包衣种子。第二年才正式进行有机种植生产。简单说,第一年生态或有机养殖(获得肥料),第二年才跟进种植。
六. 资金瓶颈
其实,资金本来算不得瓶颈的。因为:
由于现代人已经开始对食品的安全愈加器重,打着“优质、安全、生态、公平”旗帜的有机农产品消费潜力开始开释,因此, “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最受风险投资领域关注的投资热点之一。
2006年,国际最大的风险投资“红杉资本”向来自福建的蔬菜生产企业利农集团投下500万美元,高盛以20亿元收购双聚拢团,资本由此高歌挺进农业领域。
此后几年间,先后有德意志银行、黑石投资集团、凯雷以及赛富亚洲等国际投资机构“染指”中国农业领域。
2010年,投资进入了高峰。青云创投和其他投资机构联合给上海多利农庄投资1000万美元。
而早在2011年年初,业界就传出消息:联想控股有意与成都共同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个晓 名的食品品牌,最先推出的将是水果产品。柳传志还公布表示:目前共有12个农业投资项目正在洽谈。
与联想一样,对“种菜”产生浓厚爱好 的还有“地产大佬”——大连万达的王建林,在北京城西北的延庆县的近一万亩的农田上,要打造一个年产1200多(万)吨(数字就是这么写的)的有机蔬菜基地,
野心更大的则是汇源的朱新礼。在北京城东北部的密云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山沟里,在这片15000亩的土地里,朱新礼想要打造的是“第二个汇源”。
2010年,西子电梯的王水福,宣布要做中国的“全食”,并开通“亿家信”
2012年11月,浙江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他准备在浙江的嵊州找一万亩地发展现代农业。
2013年,浙江海亮集团宣布投资150亿,要做有机农业。
(为什么他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眼见那么大的市场却干瞪眼?没有技术、更没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