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戏称,猪肉已经告别几年前价格飞涨的“猪跑跑”时代,转而进入“猪无能”时期。对此,记者采访的几位本地养殖大户和华统集团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导致猪价持续探底。
义乌华统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文介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国内生猪存栏量居高不下,供需结构不平衡。从供给角度看,生猪生产形势较好、规模化养猪增多,提供了稳定、充足的猪肉供应;从需求角度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减少了猪肉需求。
“猪价暴跌其实早有征兆。”朱文文说,早在3年前举行的浙江省养猪行业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上,有关人士就曾发出预警,认为由于对养猪行业前景的看好,不少热钱纷纷涌入,大项目盲目上马,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事实进一步证明,经过3年的培育,这些大项目已经纷纷开始生产,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生猪存栏量居高不下的现状。
而在另一方面,“洋八戒”来势汹汹也成为猪价探底的原因之一。由于美国等国的机械化程度高,成活率高且饲料成本比较低,具备相当价格优势的“洋猪肉”纷纷涌入我国,成为国内猪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宠儿”。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猪肉进口58.4万吨,同比增11.7%。尽管在新鲜猪肉市场中“洋货”占据的份额还不多,但他们端上餐桌的概率正在上升,确是不争的事实。
业内应对:防疫、止损、保资金
据了解,中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进而踏入了猪价的上升通道……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猪农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也成为生猪养殖户难以承受之重。
那么,养殖户究竟该用什么方式来应对目前的困境?
记者了解到,日前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2014年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的电子竞价采购工作。据悉,本次收储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共收储6.5万吨,其目的就在于维护生猪市场稳定。
朱文文认为,对于散户来说,退出养猪行业相对容易,出于亏损和政府要求治理污水的双重压力下,“金盆洗手”或将成为他们的选择;而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短时间内退出并不现实,这就需要从三方面来积极应对。“首先要做好疫病防控,稳定猪群数;其次,要控制内部成本,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第三,要合理分配内部资金,预防资金链断裂。”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