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很多养殖户表示,以往对于“猪周期”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而现如今这样的“自信”已然消失殆尽。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由于猪肉价格影响CPI比重较大,不少经济学家也热衷从猪价中探寻经济轨迹,“猪周期”逐渐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据了解,其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猪周期”的产生,与市场供求关系密不可分。但眼下让养殖户焦虑的是,此轮猪价持续走低,非但打破了此前盛行的“猪周期”规律,更使生猪收购价达到历史“冰点”。
记者了解到,生猪收购价的低迷,还在一定程度上波及饲料、疫苗等上游行业。因为养猪场在肉价低且销路差时会遭遇资金问题,这时往往会拉上饲料、疫苗供应商以垫资等方式一同应对,这或许会加重整个生猪生产链条的压力。
养殖户诉苦:每卖一头猪倒贴300多元
今年2月21日记者采访义乌生猪收购行情时,生猪收购价是每斤6.1元左右,而在16日,这个价格已经变成了5.3元。对此,义乌不少养殖户大呼:快撑不下去了。
记者联系上浙江省义乌顺旺养殖场负责人葛义胜时,他正在忙着猪场的污水治理工程。谈到眼下的生猪价格,他无奈地说了一句:糟糕透了。
顺旺养殖场属于规模化猪场,每月生猪出栏量在1500~2000头。葛义胜说,以目前的成本来看,生猪收购价至少要达到每斤7元,才能勉强保本。而现在的生猪收购价为每斤5.3元,这也意味着,每卖出一斤猪肉就要亏损1.7元。据此计算,按一头猪养到200斤出栏,每卖出一头就要亏上340元,养殖场每月损失更是超过50万元。
“卖了亏,不卖更亏。”这是葛义胜对于眼下生猪收购行情的直观感受。据了解,在春节后肉价节节败退之时,义乌部分养殖户并不甘心“割肉”,而选择“赌一把”继续存栏。原本200斤的猪养到300斤,结果换来的,却是更低的收购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殖户告诉记者,猪越长越大,食量也跟着上升,最后花了大力气想要“翻本”的养殖户,亏得更惨。
记者注意到,不少养殖户之所以敢于再赌一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跌久必涨的“猪周期”,希望价格高峰会如期而至。有分析认为,在这一轮持续的低迷行情中,过往的规律或许并不会灵验,因为“猪周期”正呈现出周期缩短、幅度减小、频率增加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