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未来猪价走势如何?
3.1. 大周期:猪价处于高位,下行可能增大
首先,猪肉的消费需求较为平稳,所以需求端一般并不会成为主导长期猪价走势的主因。我国猪肉消费在肉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15年猪肉消费量是鸡肉消费量的4倍,是牛肉消费量的7.6倍。再加上人们饮食偏好短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牛肉和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由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弹性较低,猪价走势主要受到供给端因素的影响。例如2011-2014年间,猪肉供给大幅增加,导致猪价大降;而2015年猪肉供给收缩,猪价又大幅回升。考虑到经济低迷、货币中性等因素,预计未来猪肉消费需求依然会保持平稳,并不会成为价格上升的主要动力。
其次,主动和被动去产能压力减小,长期看生猪和母猪存栏回升可能较大。从主动去产能的角度看,当前养猪利润处于历史最高点,养殖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这将是未来生猪和母猪存栏回升最重要的动力。从被动去产能的角度看,“水十条”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在2016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的关停和搬迁工作,而且部分省市已经完成这一目标,考虑到养殖户对环保政策有更长的反应时间,预计未来环保对生猪数量的压力会得到更好的对冲。从存栏数据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能繁母猪存栏数在经历了连续30个月的下跌后,自16年3月起开始保持基本稳定,预示产能或已处于筑底阶段。
此外,规模化养殖提高了养猪效率,能在更低的存栏水平上保证产能。一般而言,散户的养殖效率要低于规模化养殖,所以尽管从散养向规模化转变过程中,母猪数量有所降低,但产能未必下降得那么快。例如代表母猪生产水平的PSY指标(能繁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由04年的不足14头增加至当前的17头左右,且这一水平与国外20甚至30头的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所以未来规模化养殖占比的提高,可以对冲母猪数量降低带来的负面冲击。
所以从大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猪价处于高位,中长期下行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而至于短期走势的话,我们还要分析季节性和突发因素主导的小周期。
3.2. 小周期:季节因素主导,短期可能小升
今年猪价小周期表现出多种异常。首先,年初的极寒天气导致猪价上升得非常高,2月份环比增速高达6.3%,远超历年同期平均水平。其次,由于长期去产能导致供给收缩,今年春节过后猪价也没有出现大幅回落,上半年几乎一直在上涨;与此同时,在高利润的推动下,生猪存栏增速也高于季节性。再次,7月份受洪涝灾害和高温天气影响,生猪存栏出现了反季节性的回落,价格也从极高点有所回落。总体来看,年初极寒天气带来的影响已经被消化,而洪涝灾害和高温的影响相对有限,预计未来会逐渐消退。
受季节性主导,猪价短期仍有上行可能,但力度非常有限。从历年情况来看,8-10月期间供需关系趋于紧张,猪价环比会季节性回升,再加上洪灾高温的滞后影响,猪价短期仍有上行的可能。从商务部和农业部的高频数据来看,猪价在8月中上旬小幅回升,但之后又开始回落,预计8月猪价比9月环比仍将回落,所以上行压力或在9-10月有所体现。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从大周期来看,猪价已经处于高位,即使短期有所反弹,预计力度也会非常有限。
4. 猪价推力渐弱,通胀短期无忧
随着猪价上行受阻、基数回升,猪价对总体通胀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考虑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我们假定未来一年猪价按照历年平均情况来变化。结果显示,猪价同比增速将从5月份高点时的33.6%一路下行,明年二季度有望达到负值,对CPI同比的推动也将从0.77个百分点下滑至负值区间。尽管今年四季度由于低基数,猪价对通胀的推力会有所增大,但强度或与二季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考虑到大周期下猪价长期下行可能较大,猪价对通胀作用减弱的速度可能还会超出预期。
近两月来,菜价止跌反弹,但力度还较弱;猪价逐渐高位回落;受假期因素和消费转型影响,服务类价格回升推动非食品平稳增长。但由于去年同期食品价格环比涨幅较大,我们预计 8 月 CPI 同比涨幅仍有望小幅下降, 3 季度 CPI 有望稳定在 1.8% 左右,但 4 季度存在小幅回升的风险,而17年有望大幅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