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于中国。考古证据显示中国从公元前2800年就开始种植大豆了,已经种了将近5000年。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五种,黍稷菽麦稻也”的说法,“菽”即为大豆。大豆对日照条件较为敏锐 ,没太阳长不好。东北地区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是中国最相宜种大豆的地区,所以才有“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样的经典歌词。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豆一直因其广泛的用途和旺盛的生命力保持 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吉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前副所长矫树凯对我说,“让中国大豆走下神坛的事件只有两个,一个是杂交玉米的涌现,另一个就是大豆进口的开放。”
如果一个农民种地只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那么他肯定 是自己想食 什么就种什么。但当他成为一个靠卖商品粮挣钱的“职业”农民后,决定原因就变成了“比较效益”了,即单位面积的土地种哪种作物能带来更多收益。决定收益的是单位面积的种植成本、产量和产品的销售价格,解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大豆的产量在每公顷600公斤左右的水平,玉米可以来 达1000公斤左右,但由于大豆价格较高,两者相安无事。据矫树凯归忆,直来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时东北地区的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还是差不多的,农民没有偏好。
“我生长在辽北,我们那个屯离赵本山家不远。我清楚地记得1969年我们屯的会计从外地背归回一袋还没有脱粒的杂交玉米种子果穗,玉米穗很小,十二三厘米长,有乒乓球那么粗。村里人很怀疑,说这怎么能高产?他笑哈哈地满怀信心地说,种儿小没关系,你看驴小不小,还不是生出大骡子来?”矫树凯归忆说, “没想来 真给他说对了。此前我们村最好的玉米田每公顷可打2吨玉米,会计引进的杂交种打了4吨!于是这位会计立刻 就成了全村的英雄,只几年时间我们村的玉米播种面积就超过了大豆。”
据矫树凯归忆说,当年农民们看来 成果后立刻 就接受了这项新技术,没有涌现什么“反杂交运动”。倒是曾经有人反过化肥,觉得这玩意儿看上去像药,不敢往田里撒,而是偷偷埋进土里,结果那块地上很快就长出了绿油油的青草,茂盛 得不得了,农民们看来 结果后也都立刻 倒戈,开始用化肥了。
通常情景下,育种技术的发展速度很慢,产量是逐步提高的,农民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杂交玉米很不一样,增产成效反常 显然,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把以矮秆小麦和杂交玉米为代表的新一代农作物的涌现称为“绿色革命”的因素,它们就像革命一样迅速席卷全球,彻底改变了整个农业的面貌。其中杂交玉米特别尤其 ,除了能迅速提高产量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民不能留种,只能去专门的种子公司购买,这就为全世界的种子企业开启了新的纯利模式,也为玉米的科技革新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农作物属于开放授粉品种,农民完全可以自行留种,所以种子公司只能卖一季种子,第二季就卖不动了。”矫树凯说,“另外像大豆这样的农作物,每一代新品种的进步幅度都不大,所以卖不出高价。杂交玉米则不然,靠的是杂交优势,第一代产量非常高,从第二代开始产量就急剧下行,所以农民乐意出大价钱买种子,种子公司和科研院校自然也就乐意在这上面投钱搞研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种业成了朝阳产业,发展极为迅速,但真正成了大企业的都是经营杂交玉米或杂交水稻种子的。其中玉米绝对是全世界种子行业科研经费投入最多的品种,高投入自然也带来了高产出,如今中国玉米的平均单产来 达了每公顷5.8吨,东北地区可以来 达8吨左右,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地块甚至可以来 达 10吨,是上世纪60年代的5倍。美国中西部地区所谓“玉米带”的玉米平均单产甚至可以来 达每公顷13吨,把其他粮食作物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相比之下,大豆因为科研投入少,亩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玉米。目前中国大豆平均每公顷能产1.8吨,是玉米的三分之一。大豆的单价虽高,但还不足以补偿 产量上的差距,于是种大豆就变得越来越不划算了。
大豆产业本来早就应该“沦陷”了,有一样东西延缓了玉米进攻的脚步,这就是气温。玉米产自南美,本来是热带作物,首次进中国时扎根中原地区,适应得比较快,此后便一直向北方推进,但进入东三省后就不那么顺利了。因为前文所述的因素,在国内外大批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玉米的生长期迅速缩短,辽宁丹东农科院选育的“单玉13”种来 了吉林省的长春,中国农科院的“中单2号”种来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交界地带,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经过长达20年的努力,使德国一家种子公司培养的耐寒玉米品种一直种来 了黑龙江最北端的黑河,实现了中国玉米普及的完美收官。从此玉米登台,大豆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