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虱病是由虱目 ( Phthiraptera) 虱亚目 (Anoplu-ra) 血虱科 ( 兽虱科, Haematopinidae) 血虱属 (llaema-topinus) 的猪血虱(猪兽虱, SUIS )寄生于猪的体表而引起的一种昆虫病,猪血虱是猪最常见,
2010-11-05 16:26:13 -
诊断 诊断用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时发现多量虫体作出确诊。 治疗 可用敌百虫,O.lg/kg体重,拌于饲料中喂服,有100%的疗效。 预防 (l)按期驱虫。 (2)粪便常常清扫,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3)防止猪吃到食粪甲
2010-11-05 16:19:05 -
一般感染的情况下,各 种猪 胃虫的致病作用并不强,往往不显症状。只有严峻感染时,因为虫体的机械作用(幼虫钻人胃黏膜或成虫的某部门进入胃黏膜)和毒素作用致使胃黏膜发炎
2010-11-05 16:17:56 -
圆形似蛔虫线虫的虫卯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食粪甲虫(蜉金龟属 Aphodius ,食粪属 On-thophagus ,裸肋属 Gymnopieums 等属)吞食后,幼虫在其体内约经 20d 的发育,达到感染期。猪吞
2010-11-05 16:16:53 -
猪胃线虫病是由旋尾目 (Spirurida) 吸吮科( Thelaziidae )似蛔属 (Ascarops ) 的圆形似蛔线虫(螺咽胃虫 A . strongylina )和有齿似蛔线虫 (A. dentate) ,泡首属 (Physocepha 儿 s) ,六翼泡首线虫(
2010-11-05 16:14:59 -
轻度感染有间歇性腹泻,轻度贫血,可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峻感染时表现食欲减退、贫血、消瘦和腹泻,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幼猪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危害幼猪
2010-11-05 16:10:52 -
生活史 雌虫在盲肠中产卵,卵随猪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加有木炭末的猪粪中,发育到感染阶段所需时间: 37 ℃需 18d ; 33 ℃需 22 天; 22-24 ℃需 54d 。在室外,温度为 6 ~ 24 ℃时需
2010-11-05 16:09:29 -
猪毛首线虫病是由毛首目( Trichocephalida )毛首科 ( Trichuridae) 毛首线虫属( Trichuris )的猪毛首线虫 (r . suis ) 寄生于猪的大肠(盲肠)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虫体前部呈毛发状,故称
2010-11-05 15:37:30 -
治疗 1 .噻苯唑 按 O.1%- 0.4% 的比例混于饲料喂饲。对移行中的幼虫有较好效果。 2 .左噻咪唑 lOmg/kg 体重,配成 5% 的水溶液,肌肉 1 次打针。毛驱虫效果可达 55.8% ~ 87. 1% ,并能按捺
2010-11-05 15:31:48 -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皮肤上有丘疹和结节,淋巴结肿大。肝表面可见白色的弯曲虫道,切开有时发现幼虫;肝内有包囊和脓肿,内有幼虫;肝脏变硬,结缔组织增生,切面有幼虫钙化结
2010-11-05 15:29:21 -
致病作用 不管幼虫和成虫都有很强的致病力。 幼虫钻入皮肤时,使皮肤发生红肿,小结节和化脓性皮炎,常见于腹部皮肤。同时四周体表的淋巴结肿大。幼虫在体内移行时,可损害各
2010-11-05 15:24:06 -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肾盂、肾附近脂肪囊和在输尿管壁组织形成的包囊中,包囊有小管与尿道相通,雌虫产出的虫卯,随尿液排 JI1 体外。在相宜的外界环境中( 26-28 ℃,相宜湿度和充足
2010-11-05 15:22:48 -
猪冠尾线虫病是由圆形目 ( Strongyloidea) 冠尾科 ( Stelhanuridae) 冠尾属( Stephanuruq )的有齿冠尾线虫 ( dentatus ) 寄生于肾盂、肾附近脂肪和输尿管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本病主要分布于
2010-11-05 15:20:41 -
1 .左噻咪唑(左咪唑) 15mg/kg 体重, 1 次肌注,距离 4h 重用 1 次或 lOmg/kg 体重,混于饲料 1 次喂服,对 15 日龄幼虫和成虫均有 100% 的疗效。 2 .四咪唑(噻咪唑,驱虫净) 20-25mg/kg
2010-11-05 15:16:59 -
1 .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 在猪肺线虫病流行地区,于夏末秋初发现有良多的 仔猪 和幼猪有阵发性咳嗽,并睜日渐消瘦,又无显著的体温升高,可怀疑为肺线虫病。 2 .采集粪便检
2010-11-05 15: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