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概述
本概述是将病毒学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介绍给读者,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形态、结构、化学特点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了解病毒生物学特性,由此去认识病毒这个无细胞的生命体如何致病于动物机体的奥秘,从而提高我们的诊水平。
病毒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形态结构与传染性,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各种病毒颗粒形态不一,但都具有蛋白质的衣壳及其包裹的核酸芯髓,农壳与芯髓共同构成核衣壳。有的病毒核衣壳外还有囊膜及纤突。衣壳由壳粒组成、呈二十面体对称或螺旋对称,少数为复合对称。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或是DNA,或是RNA。每种核酸又有双股单股、正股与负股、线状与环状、分节段与不分节段之分。病毒的蛋白质有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之分。脂质与糖是囊膜与纤突的组分,叮被氯仿或乙醚等脂溶剂破坏。核酸是病毒分类的最基本标准,ICTV出版“分类“”成了病毒分类“体系。
病毒( virus) –词原义泛指一切有毒的物质,目前指一类微生物的专用术语。
病毒的发现由烟草花叶病毒开始。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报道,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1898年荷兰学者Beijerinck重复并证实这一发现,命名此种病原体为病毒。同年,德国科学家Loeffler和Frosch发现家畜口蹄疫的病原体为病毒,揭开了动物病毒学的篇章。
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人与动物、植物、藻类、真菌和细菌都有病毒感染。其中,动物病毒种类繁多,多数对宿主有致病作用,引致疫病流行,造成重大损失。例如口蹄疫、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等,有的则可引致肿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的病毒被发现,例如引致艾滋病( AIDS)的人与动物的免疫缺陷病毒、致人和猪脑炎并死亡的角麦( Nipah)病毒等。对脊椎动物病毒的研究是整个病毒学研究中涉及面最广、进展最快、最为深入的一个分支。兽医病毒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脊椎动物的病毒,包括动物与人共同感染的病毒,同时也涉及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爬行类及两栖类的病毒,并已交叉渗透到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贝类及昆虫等的病毒,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病毒的结构特征
病毒一般以病毒颗粒或病毒子(viralparticle或virion)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以及传染性。
病毒颗粒大小:个体微小,以nm(Inm=l/lOOOlu m)为测量单位,能通过细菌滤器,需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最大的病毒为痘病毒( poxvirus ),约300nm;最小的病毒为圆环病毒( circovirus ),仅17nm。病毒颗粒的形态有多种,多数为球状,少数杆状、丝状或子弹状。有的则表现为多形性,如副黏病毒( paramyxovirus)和冠状病毒( coronavirus)等。痘病毒为砖状,呆些噬园体力蝌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