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猪栏深似海”,养猪院士印遇龙花了四十年琢磨如何养好一头猪。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特别是解决了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等问题,也让养猪充满了“科技范儿”。比如,猪脸识别,让每只小猪在“猪海”中都能被精准追踪。
来源:新华网
印遇龙院士选择从植物学跨界来钻研养猪,正因当时中国生猪养殖科研水平低,“农民只知道养猪,但是不知道怎么养好猪”。彼时,散户在养猪业还是大多数;而今,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超70%,养猪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今天展望未来,养猪人又该何去何从?
会养殖到慧养殖,智能技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近些年来,猪企各显神通,在“降本增效”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正如扬翔股份总裁施亮所言:“养猪人必须把握养猪的技术关键,回归到效率和成本这一核心本质。”而在他看来,利用智能化手段增效降本成为行业共识,“智能养猪将引领养猪未来”。
秉承“科技改变养猪业”的理念,扬翔坚持专业化和智能养猪,以科技创新构建的降本增效矩阵逐步成型。扬翔猪场的智能化系统及设备包括身份识别类、精准饲喂类、智能查情类、体重数据采集、智能环控管家等,在智能养殖和降本增效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精准饲喂(来源:企业官网)
例如,根据猪只生长阶段、品种和环境等因素,精确调配饲料营养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性价比。而在扬翔股份的虚拟现实育种中心里,技术人员戴着VR眼镜在数字空间完成种猪基因匹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种猪培育周期从五年压缩到20个月,精准度却提升300%。这种“云育种”模式,让优质种猪精液成为可以扫码购买的科技产品。
扬翔还在业内首创智能楼房养猪模式,且最早投产的智能楼房猪场至今未感染过非瘟,由此形成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范本的“铁桶”防非模式。通过智能高效的软硬件系统、基于精准通风的智能环控技术以及高标准的废弃物环保处理技术,保障了楼房猪场的生物安全。
来源:企业公告
去年12月底,新希望曾发布公告称,计划使用募集资金27亿元投入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及数智化升级项目,总预算为34.31亿元。
此外,温氏也在今年1月份表示,公司在当前周期变化的情况下,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持续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确保养殖成本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市场缺口大!智能养殖专业人才未来可期
随着更多数智化手段在畜牧行业的广泛应用,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在不断更迭,对大量新型智慧养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激增。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此前调研,智能养殖领域技术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具备“畜牧+数据”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薪酬水平可达传统岗位3倍以上。
为培养满足畜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国内各院校自2021年起申报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通过对该专业的建设,传统畜牧兽医养殖类专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也提上日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十余所院校开设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如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不过,虽然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在这几年开始关注智慧养殖方向的人才培养,但由于信息化、自动化与畜牧养殖专业间的跨度,高端创新智慧养殖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2022年9月,智慧农业书院成立(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2023年,华中农业大学新增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90307T),这也是继其设立全国第一个智慧农业专业后的又一举措。据悉,该专业为国家特设专业,既保留了重要的传统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又增加了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农业工程的交叉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技能以及新技术科学素养的综合人才。
相较于传统人才,尽管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更多了,智慧农业人才的薪酬也普遍更高。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现代畜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已然势不可挡。“打铁还需自身硬”。身处于这场变革中的畜牧人,自身的硬实力是关键,投入到智慧养殖专业的学习当中,是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主动抓住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