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记者从多个信源获悉,为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企业参会。会议将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生猪养殖企业落实产能调控要求的措施与成效,研究部署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生猪产能调控工作。
202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生猪产能调控政策:5月底,国家发改委约谈头部企业,严控新增产能与二次育肥;6月,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调度会明确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目标;7月,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聚焦全产业链升级;8月,通过生猪调运新规与收储“组合拳”稳定市场。
政策实施后成效初显,生猪宰后均重从90多公斤降至86多公斤,二次育肥比例持续下降,但7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仍超正常保有量3.6%,控产能任重道远。
专家普遍呼吁,大型企业需带头压减产能而非逆市扩张,通过降本增效与数字化转型优化结构,中小养殖户则应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1、2025年5-8月生猪产能调控政策关键节点梳理:从控产能限二育到收储稳市,多举措密集落地
5月底:国家发改委约谈头部生猪企业,要求暂停新增能繁母猪产能,控制出栏体重在120公斤左右,限制二次育肥行为,从源头抑制产能扩张。
6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提出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的目标;要求加大弱仔淘汰、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降至115公斤),并将二次育肥纳入地方月度监测范围,调控覆盖全行业。头部企业率先响应,明确2-3个月内将均重降至120公斤的计划。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提出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同时部署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节粮行动等长期任务;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带动中小场户,推动数智化改造与粪污资源化利用。
8月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9月1日起施行),通过24小时值守强化运输监管,降低疫病风险并约束二次育肥调运。
8月下旬:面对生猪价格同比下跌31.4%的态势,国家启动“新增收储+轮换收储”组合拳,一周内连续3次轮换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共2.6万吨、出库1.5万吨以稳定市场。然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仍处绿色区间上限(正常保有量的103.6%),产能调控需进一步发力。
2、生猪产能调控成效与行业挑战解析:短期稳价见效,长期去产能仍遇结构性阻力
从政策成效看,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天蓬论坛—第五届(2025)猪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政策实施后生猪宰后均重已从前期高点的90多公斤降至86公斤,且下降趋势持续;二次育肥情绪明显降温,行业大猪采购量连续数月环比下降,显示生猪出栏体重管控与二育限制已初见成效。
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处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虽仍处绿色区间但已接近上限,印证了王祖力提出的“产能总体平稳但需进一步压减”的判断。叠加8月国家“新增收储+轮换收储”组合拳托底,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势头得到遏制,行政调控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显著。
针对行业现状,多位专家提出定向建议:
王祖力明确指出当前行业呈现“集团企业总体产能呈增长趋势,中等规模猪场总体稳定,小散户总体下降”的分化格局,因此去产能的关键在于压实头部企业责任;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建议大企业通过调减能繁母猪、优化饲料配比等方式降本增效,中小养殖户则需灵活调整出栏节奏;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则强调需通过政策性调控与市场自发调整相结合,推动大型企业放弃逆市扩张,聚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育种、营养、管理),并带头减少二次育肥行为。
行业挑战方面,长期而言,能繁母猪存栏居高不下反映出产能调减的结构性阻力——头部企业逆势扩产与调控目标存在背离。如何激发头部企业去产能的内生动力,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难题。这也使得9月16日即将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更具针对性,亟需在大企业产能约束、调控机制优化等方面形成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