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巴西大豆进口价格骤然拉升,创下历史性高位,涨幅高达79.9%。其港口报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基准价高出每蒲式耳2.8至2.9美元,国内近百家粮油企业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大豆,涉及规模约800万吨,相当于巴西月度对华出口量的七成。一场涉及全球大豆市场的价格博弈正在上演,而这场风暴,正在悄然向中国生猪养殖业蔓延。
巴西大豆价暴涨近8成,中国买家集体暂停订单
10月17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发布了一则通报,引起行业轩然大波。通报内容明确指出:截至目前,国内企业尚未采购2025年12月及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通讯措辞虽克制,但传递的信号清晰:当前价格水平不可接受,已触及国内压榨企业的承受底线。

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披露的数据,当前巴西大豆出口报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同期合约高出2.8至2.9美元每蒲式耳,相较美国大豆还多出约1美元的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巴西在我国大豆进口结构中的地位较为关键,今年前九个月已向中国出口6964万吨大豆,占我国大豆总进口量的八成,几乎成为国内油厂不可或缺的原料来源。而美国方面,大豆对华出口则大幅下滑,进入9月后更是未签一单新合同。
面对原料成本的急剧上升,此次国内企业选择以“集体暂停采购”为抗议,显示出了强烈的博弈意图。
中方手握三张“底牌”,应对博弈底气增强
近年来,中国持续强化国家储备的调节作用,同时加速推进进口多元化,当前已具备三大应对优势:
首先,时间等得起。预计明年初巴西新豆预计增产600万吨,届时价格有望回落,中方可以等到价格下降再买。同时,中美若就关税达成共识,美国4200万吨库存大豆也将重新具备竞争力。
第二,国家有储备。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透露,中储粮在全国布局6个大豆储备加工基地,现有大豆储备足以满足全国数月消费需求,一旦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中央储备大豆可以投放市场,平抑价格波动。
第三,渠道多。除了巴西和美国,阿根廷、乌拉圭,甚至非洲都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潜在补充来源。
养殖成本或将承压,猪企盈利再增考验
不管怎么样,这场正在发生的大豆价格博弈战,最终都会无可避免地冲击到本就深陷寒冬的生猪养殖业,让行业雪上加霜。
当下生猪价格方面,截至10月23日,全国标准生猪价格报11.78元/公斤,同比下跌近33%。目前,自繁自养模式头均亏损超过200元,行业整体在盈亏平衡线下艰难挣扎。
更加严峻的是,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60%以上,而豆粕占育肥猪饲料成本的10%-25%。据行业测算显示,豆粕价格每上涨100元/吨,单位养殖成本增加0.09元/公斤,这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猪,利润相应减少10元以上。
12月和1月船期有高达800万至900万吨的大豆采购缺口,倘若采购缺口无法及时弥补,必将推升豆粕价格,进一步加剧行业困境,进而传导至养殖端。
历史数据显示,2019-2021年豆粕均价较前三年升30%,同期猪价波幅扩大23个百分点。此次大豆价格发生剧烈异动,很有可能会重演全产业链成本攀升的剧本,并最终传导至终端消费市场。
建议市场各方密切关注后续政策动向,包括进口政策调整、储备投放节奏以及替代原料的应用推广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养猪人能否渡过此次成本危机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