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勇称,收储放储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市场预期,比如发改委要放储,这对业内主要是改变心理预期,供需结构上没有本质的改变。
至于说储备肉的投放会损害养殖户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朱增勇表示这倒不至于,储备肉不会把猪价从高位拉下来。在猪肉价格过快上涨时,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会通过投放储备肉、加大进口来调节市场价格,防止价格过快上涨。
针对政府储备肉投放的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伍振军分析称,投放储备应选择在猪肉过度剧烈上涨,且还有可能过度上涨的预期时。如果像目前猪肉上涨了一段时间,进入较高的价格平台,且可能比较稳定,投放似无必要;投放储备肉应作为短期供求失衡时平抑价格的临时手段,目前猪肉价格上涨、更多是猪肉总供给下滑,总需求缓慢上升引起的,投放储备未必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猪粮比价只作为决策参考。考虑到猪肉价格变动和玉米价格下滑,企业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等,猪粮比价仅作参考。
朱增勇分析,运用猪粮比价来做调控的预警指标,虽然是现阶段可行、简单的方式,但却不准确,最理想的是用全成本计算。像日本,养猪户只有5000多户,不同养殖户之间成本差异不大,做全成本核算可行。但国内养殖场(户)成本差别很大,按照月度频次全面、准确核算全成本,难度较大。
“短期内要有效增加猪肉供应,就需要采取进口调节措施,今年预计进口90万吨以上。”朱增勇分析,无论按照猪粮比还是全成本核算,目前的猪价行情已经处于红灯区,当前养殖赢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高价格、高收益意味着后市的高风险。
作为曾参与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预案编制建议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乔玉锋告诉记者,我国养猪户已经亏了两年半,再加上近年来随着畜禽环保条例出台,环保、土地压力增大,养殖形势复杂。作为生猪市场波动调控预案的“红绿灯”政策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目前国家储备肉已投放到市场,各地的情况不一。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生猪产业经过两三年的调整,养猪水平提高,猪肉质量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向好和稳定。不管养殖场(户)养多少猪,都得落在品质和猪的健康上,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