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协调发展还是内战内耗?
在此次论战中,有人提出对双汇集团经营进口猪肉进行抵制,通过微信号召全国畜牧业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吃双汇的猪肉,不给双汇集团提供生猪。这显然是少数人的想法,与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猪产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之间不够协调,未形成合力。猪肉市场紧缺时,屠宰厂争抢猪源,养殖者抬级抬价,希望增加收入;猪肉市场过剩时,养殖者急于出栏,屠宰厂压级压价,希望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这是长期以来生猪价格暴涨暴跌、供求波动很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猪肉产品品质提升缺乏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保障,消费者满意度不高。
进入“十三五”时期,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我国猪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看,要提高猪肉产品的供给质量,必须首先解决生猪养殖、屠宰、经营等各环节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猪产业的发展涉及城乡、区域、一二三产业之间等诸多重大关系。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如果在产业供应链中内战内耗,最终只能是削弱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坚持共建共享 保障改善民生
我国肉类产业是在更高层次开放的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猪肉产品的品质,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猪产业发展的成果。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就猪产业而言,强调坚持共建共享,不仅包括生猪养殖者、屠宰加工者、猪肉经营者,更重要的是为了广大消费者。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品质更好的猪肉产品,是猪产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供应方,只有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增收盈利。
现在一些地区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已经超过普通收入阶层的消费支付能力,开始影响到国内猪肉产品的销售。与此同时,在高猪价的刺激下,人们又开始增加对养猪业的投入,新一轮的“猪周期”又在孕育中。如果按照过去的常态估算,2020年大概又到了“猪周期”的谷底,那将是一个相当惨淡的时期。因此,猪产业链的建设,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没有消费者的认可,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就肉类产业而言,只有保障肉类食品的稳定供应和不断改善,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只有人民群众满意,市场认可,企业才能盈利,才能生存发展。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我国肉类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排斥进口肉,更不能搞内耗,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