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创新发展还是深陷“猪周期”?
在此次论战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进口猪肉为什么有竞争力?主张限制进口的,理由是进口猪肉价格比较低,冲击国内市场,影响养殖企业盈利。主张扩大进口的,理由是进口猪肉质量有保障,符合消费者需求,有利于平衡国内市场。综合起来,进口猪肉质优价廉,具有竞争力。
目前国产猪肉价格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存栏量低。2013—2015年,连续3年生猪养殖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截至2016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6671万头,较2013年高点的46856万头,下降约21.7%,较2015年同期的38973万头,下降约5.9%。像这样的猪价暴涨暴跌,自2004年以来已经是第四次。“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已经成为养猪人的“魔咒”。每一次“猪周期”都有一部分养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何打破“猪周期”的魔咒,开创一条中国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打破“猪周期”,不能靠进口猪肉。中国猪肉市场有5600多万吨的巨大需求。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目前不过600来万吨,最多只是中国市场需求的“零头”。中国猪肉进口量已经占到世界猪肉贸易总量的1/4以上。要打破“猪周期”,只能靠自己。
中国猪产业要学习国外提高猪肉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猪肉产品。
是绿色发展还是破坏性创新?
在我国猪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新”。一种是提高性创新,即不断探索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猪肉产品;另一种是破坏性创新,即不断利用技术进步,从薄弱环节入手,违法生产销售不利于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劣质猪肉产品,例如添加“瘦肉精”、注水、注胶等。从猪产业的特性看,世界各国的共识是走提高性创新的道路,追求更高品质,实现绿色发展。
所谓“绿色发展”,包含均衡、节约、低碳、清洁、循环、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生态足迹已经达到生态承载力的2.2倍。也就是说,我国需要2.2倍的现有国土面积才能养活13.7亿人口。现在我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约为世界水平的3.3倍。我国每年还要出栏7亿多头生猪,资源环境的压力更大。如果不能使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和涵容能力相符合,那么这种发展将难以持续。
“十二五”期间,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肉食企业,按照国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部署,在北美、南美、澳、新等地区收购了一些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开始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这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减少碳排放和污染,增加质优价廉的肉食供应,调节市场供求,而且有利于优化全球肉类产业布局,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肉类的生产和贸易,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肯定。“十三五”时期,肉类产业将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