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不同寻常的数据表:上半年,四川与全国一样面临猪价下行的压力。但同期,四川上市猪企的半年报却业绩飘红。
这也意味着,四川猪企保持了自去年6月以来持续十二个月的连续盈利势头。经历“超长猪周期”的考验后,四川猪企品尝到了甜蜜的味道。
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四川常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左右。在保持这么大的出栏量的同时,四川猪企是如何做到在压力下盈利的?
反常的盈利:扛过了猪价下行阶段和成本波动
“确实,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都不可思议。”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李晓勇也说,自己倍感意外。
这是一组反差的数据。
在销售端,今年1月至6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5.50元/公斤,同比下跌0.8%。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四川的走势与全国几乎一致。在原料端,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今年5月前后,豆粕、玉米等原料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波动。
从企业的报表上看,上市的四川猪企全部保持盈利状态。7月14日,新希望(9.680,0.00,0.00%)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8亿元至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幅超过150%。同时,乐山巨星农牧(20.2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农牧”)盈利1.65亿元至1.95亿元。今年狂飙突进的另一家川猪上市企业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康牧业”),股价一路从3月底的29元港币/股增至目前的91元港币/股。
出栏量也见证了川企盈利带来的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四川生猪出栏3080.4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0%。
如何看待这种反常现象?
“价格跌幅不大,企业没有滑出盈利区间。”李晓勇说,0.8个百分点的跌幅,不足以让川猪上市企业进入亏损通道。他说,今年5月前后饲料价格短暂上涨,要不是这个因素,川猪养殖企业的盈利报表还会更好看。
在另一家新三板上市猪企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看来,上半年的盈利是全行业的喜讯,为企业恢复元气和下一步布局奠定了基础。毕竟,自2021年5月至去年5月,川猪养殖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40多个月的亏损周期,不少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现金流压力。而过去近一年的持续盈利,已经让大部分川猪企业走出了资金压力的阴霾。
市场上的猪肉。
背后的逻辑:川猪“不卷产能卷成本”已两年
“这个现象是多方因素导致的。”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上半年猪企盈利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前五个月全国猪肉进口45万吨,总体处于2017年以来的低位。同时,中央储备冻猪肉在1月至5月启动轮换,5次累计收储11.22万吨,稳定了猪价的走势。
但对于四川企业来说,杜绝产能“内卷式竞争”才是大家公认的原因。
“这两年,我们有过阶段性的扩产,但总体来说还是稳定为主。”李晓勇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总裁。他说,过去两年,川企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承压的背景下,选择了最为稳妥的策略:不在产能上“内卷”。
不卷产能,始于2023年。这一年,四川的生猪出栏达到了6662.7万头的历史新高。但当年,全省猪企亏损面积也超过以往。当年下半年开始,养殖企业陆续调整产能布局。2024年,四川生猪出栏6149.6万头,同比下降7.7%。但也是2024年,四川生猪企业迎来了自2021年之后的首个盈利年份。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末四川生猪存栏3728.0万头,同比下降1.3%。作为生猪产能调控“指向标”和“总闸门”的四川能繁母猪数量变化也见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末,全省生猪存栏362.4万头、同比下降1.8%。
“吃一堑长一智。”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此前,养猪行业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周期操作”的思维,主要方式是在市场低迷背景下逆势扩张。但长达4年左右的“超长猪周期”亏损,却给了大家真真切切的教训。
南充市仪陇县内的生猪养殖场。受访者供图
不卷产能,不意味着川企选择了“躺平”。过去两年,四川猪企的养殖成本持续下滑,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改“四川养猪成本高于全国”的刻板印象。例如,巨星农牧的2025年度规划商品猪完全成本目标为6.5元/斤以内,远远低于业内平均值。
数据更为直观。今年上半年,全省猪肉产量243.8万吨,同比增长3.1%,增幅远高于出栏量。而业界公认,当猪肉产量增幅跑赢出栏量增幅,说明养殖效率稳步提升。
养殖规模稳定,成本持续下滑,川企的盈利水到渠成。
未来的考验
受近期部分地区高温等影响,猪肉消费预期走低。受此影响,全国猪价已略有回调。
那么,川企下半年还能盈利吗?
朱增勇表示,从全局来看,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全国新生仔猪的数量持续增加,预示着2025年下半年生猪供应仍充裕。不过,农业农村部此前出台政策,引导养殖场将生猪出栏活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出栏重量将会逐渐下降,猪肉供应有望更为均衡。此外,进入9月开学季后,全年猪肉消费旺季将会到来。因此,三季度后半段,川猪价格将会出现季节性回升,并有望持续到马年春节。朱增勇看来,猪企在下半年有望整体保持盈利势头。
面对这一走势,川企如何选择?
“对标出栏目标任务,保持产能稳中有升的态势。”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能繁母猪存栏位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且有望止跌回升。这意味着,四川具备随时可以扩充产能的基础。
这个判断,来自四川省级层面的大动作。
此前,省政府印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明确落实好能繁母牛补助和生猪、牛、羊出栏奖补政策。其中,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省级财政按照300元/头的标准给予激励。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年度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按照超额部分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标准给予激励。同时,聚焦万亿级畜牧产业建圈强链,做大做强肉类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肉制品加工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能力提升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最终,引导企业降低养殖端成本、进一步优化调控举措、延伸产业链。
“只要延长链条、可控性增加,养殖企业今后的持续盈利是不难的。”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四川畜牧产业的硬招、实招持续落地,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会伴随着盈利能力的提升而稳步增加,继续保持“生猪第一大省”的名义。
这也意味着,四川猪企保持了自去年6月以来持续十二个月的连续盈利势头。经历“超长猪周期”的考验后,四川猪企品尝到了甜蜜的味道。
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四川常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左右。在保持这么大的出栏量的同时,四川猪企是如何做到在压力下盈利的?
反常的盈利:扛过了猪价下行阶段和成本波动
“确实,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都不可思议。”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李晓勇也说,自己倍感意外。
这是一组反差的数据。
在销售端,今年1月至6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5.50元/公斤,同比下跌0.8%。作为全国“生猪第一大省”,四川的走势与全国几乎一致。在原料端,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今年5月前后,豆粕、玉米等原料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波动。
从企业的报表上看,上市的四川猪企全部保持盈利状态。7月14日,新希望(9.680,0.00,0.00%)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8亿元至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幅超过150%。同时,乐山巨星农牧(20.200,0.00,0.00%)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星农牧”)盈利1.65亿元至1.95亿元。今年狂飙突进的另一家川猪上市企业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康牧业”),股价一路从3月底的29元港币/股增至目前的91元港币/股。
出栏量也见证了川企盈利带来的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四川生猪出栏3080.4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0%。
如何看待这种反常现象?
“价格跌幅不大,企业没有滑出盈利区间。”李晓勇说,0.8个百分点的跌幅,不足以让川猪上市企业进入亏损通道。他说,今年5月前后饲料价格短暂上涨,要不是这个因素,川猪养殖企业的盈利报表还会更好看。
在另一家新三板上市猪企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看来,上半年的盈利是全行业的喜讯,为企业恢复元气和下一步布局奠定了基础。毕竟,自2021年5月至去年5月,川猪养殖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40多个月的亏损周期,不少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现金流压力。而过去近一年的持续盈利,已经让大部分川猪企业走出了资金压力的阴霾。
市场上的猪肉。
背后的逻辑:川猪“不卷产能卷成本”已两年
“这个现象是多方因素导致的。”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上半年猪企盈利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前五个月全国猪肉进口45万吨,总体处于2017年以来的低位。同时,中央储备冻猪肉在1月至5月启动轮换,5次累计收储11.22万吨,稳定了猪价的走势。
但对于四川企业来说,杜绝产能“内卷式竞争”才是大家公认的原因。
“这两年,我们有过阶段性的扩产,但总体来说还是稳定为主。”李晓勇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总裁。他说,过去两年,川企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承压的背景下,选择了最为稳妥的策略:不在产能上“内卷”。
不卷产能,始于2023年。这一年,四川的生猪出栏达到了6662.7万头的历史新高。但当年,全省猪企亏损面积也超过以往。当年下半年开始,养殖企业陆续调整产能布局。2024年,四川生猪出栏6149.6万头,同比下降7.7%。但也是2024年,四川生猪企业迎来了自2021年之后的首个盈利年份。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末四川生猪存栏3728.0万头,同比下降1.3%。作为生猪产能调控“指向标”和“总闸门”的四川能繁母猪数量变化也见证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末,全省生猪存栏362.4万头、同比下降1.8%。
“吃一堑长一智。”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此前,养猪行业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周期操作”的思维,主要方式是在市场低迷背景下逆势扩张。但长达4年左右的“超长猪周期”亏损,却给了大家真真切切的教训。
南充市仪陇县内的生猪养殖场。受访者供图
不卷产能,不意味着川企选择了“躺平”。过去两年,四川猪企的养殖成本持续下滑,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改“四川养猪成本高于全国”的刻板印象。例如,巨星农牧的2025年度规划商品猪完全成本目标为6.5元/斤以内,远远低于业内平均值。
数据更为直观。今年上半年,全省猪肉产量243.8万吨,同比增长3.1%,增幅远高于出栏量。而业界公认,当猪肉产量增幅跑赢出栏量增幅,说明养殖效率稳步提升。
养殖规模稳定,成本持续下滑,川企的盈利水到渠成。
未来的考验
受近期部分地区高温等影响,猪肉消费预期走低。受此影响,全国猪价已略有回调。
那么,川企下半年还能盈利吗?
朱增勇表示,从全局来看,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6月,全国新生仔猪的数量持续增加,预示着2025年下半年生猪供应仍充裕。不过,农业农村部此前出台政策,引导养殖场将生猪出栏活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出栏重量将会逐渐下降,猪肉供应有望更为均衡。此外,进入9月开学季后,全年猪肉消费旺季将会到来。因此,三季度后半段,川猪价格将会出现季节性回升,并有望持续到马年春节。朱增勇看来,猪企在下半年有望整体保持盈利势头。
面对这一走势,川企如何选择?
“对标出栏目标任务,保持产能稳中有升的态势。”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能繁母猪存栏位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且有望止跌回升。这意味着,四川具备随时可以扩充产能的基础。
这个判断,来自四川省级层面的大动作。
此前,省政府印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明确落实好能繁母牛补助和生猪、牛、羊出栏奖补政策。其中,对符合条件的肉牛(含牦牛)能繁母牛养殖场(户),省级财政按照300元/头的标准给予激励。对超额完成生猪、牛、羊年度出栏目标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按照超额部分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标准给予激励。同时,聚焦万亿级畜牧产业建圈强链,做大做强肉类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肉制品加工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能力提升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最终,引导企业降低养殖端成本、进一步优化调控举措、延伸产业链。
“只要延长链条、可控性增加,养殖企业今后的持续盈利是不难的。”省畜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四川畜牧产业的硬招、实招持续落地,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会伴随着盈利能力的提升而稳步增加,继续保持“生猪第一大省”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