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因为散养户的迅速消失,很多做散养户生意的饲料、兽药企业面临困境,这与企业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即使是双胞胎、大北农这样的企业,也未能幸免,和散养户有关的业务,大幅的下滑。在过去几年中,散养户的消失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可能未来3年,大部分的散养户都会消失。要么退出,要么升级为专业户、小规模猪场。我认为,那些专业户和小规模猪场可没那么容易消失,反而更有竞争力。欧洲、日本有太多的例子是鲜活的,不过,这些业态的存在,需要一种新型的服务体系支持,靠传统的经销商可以吗?
二、经销商何去何从?
我前几天一直在撰文讲经销商的问题,感觉还没讲透,今天在这里再重复并有所补充。
首先,我们要看经销商服务的是哪个群体?这个群体是否有价值?经销商的如何去服务?这个服务能产生什么样的客户价值。
在中国,养猪人大概分为四个圈子:
❶散养户(含部分专业户)-经销商圈子
❷小规模(含部分专业户)-直(接)采(购)圈子
❸规模场-直采、直赊(企业赊销)圈子
❹产业链-自给自足圈子
这四个圈子其实是四种规模、四种采购方式。
我们先看究竟哪一种可以活下来?首先,上面说过很散的散养户基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很快会淘汰完,再经历一次深度亏损,也就“洗”的差不多了。而什么决定了剩下三种业态的生存呢?
很多人把养猪业说的太复杂,其实根本不是。养(商品猪)猪业的获利很简单,要么靠总成本领先,要么靠产品溢价领先。所谓的总成本领先就是你这个圈子的总成本几乎就决定了淘汰大潮中的竞争力。在中国,最近10年当中,生猪多数处于大于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总成本领先是不被淘汰的基础。就像行业严重亏损期时;投资几个亿的屠宰场未必能活下来,而“小刀手”可以活得很滋润。
而靠产品溢价领先恰恰是传统养猪业这些人的短板。“土猪一号”的陈生是品牌炒作和运作的高手,最近基础打的不错,已经传出消息:新希望与陈生讲成立合资公司,运作品牌肉。当资本和品牌运作一旦结合,产品溢价领先就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