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9亿斤。进口创新高的同时,国产粮很多只能进国库。杜鹰认为,这体现了国产粮食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现有国产供给中,有1000亿斤是无效供给。”
“玉米现在的困局就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改革方向非常清楚,让市场恢复活力”。杜鹰表示。
玉米不必搞目标价格
尽管各部门还未就具体改革方案达成共识,但杜鹰强调,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有两个基准,一是下调后的价格应尽量接近市场;二是要给农民补贴。
“价格必须贴近市场,这样库里粮食才出得去,外面才进不来,才能把整个产业链搞活。”杜鹰认为,2015年国家下调玉米临储价格,但由于降价没有到位,未能形成玉米价格长效机制,因此只是改革的第一步。
下调多少才算到位?杜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玉米配额内的完税成本就是最低参考值,这一数字是每市斤0.76元。此外,考虑到全球玉米市场价格已跌至近年来最低点,有望回升,因此每市斤0.76元至0.8元可以视作合理的价格区间。
补贴方面,杜鹰建议“至少要弥补种粮成本”。据他估算,目前国内每斤玉米生产成本在1元钱左右,如果临储价格下调至8角钱,那么补贴应在每斤2角钱左右。
“现在东北地区的规模经营发展非常快,土地流转率至少在40%至50%,合作社的地是租的、钱是贷的、劳工是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算农民的完全成本,也就是算上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杜鹰强调,补贴如果不到位,就可能影响农业规模经营的大局。
此外,杜鹰不赞成在玉米上推行目标价格政策,即政府不收储,将所定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这要求核算每户玉米种植面积或产量。
“如果玉米也搞目标价格,会把地方政府累死。”杜鹰建议,迈过受WTO规则限制扭曲市场的黄箱补贴政策,直接向绿箱、蓝箱政策迈进。比如,可以考虑设定旱地综合补贴,将对玉米和大豆的补贴统筹考虑。
同时,杜鹰认为要从尽快卸库、控制进口和调整东部种植结构三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并以消费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