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现状
1.1疫苗研发进展
疫苗研发有重大突破,全球首个非洲猪瘟疫苗国际标准已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正式通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国药集团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联合研发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试验地点覆盖湖北、江西、河北、甘肃等省份,有效期为2025年7月14日至2027年7月13日。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基因缺失的弱毒活疫苗,突破了规模化生产瓶颈,已提交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2检测技术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制备出蓝色乳胶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操作简便、检测快速,适合现场检测。还有团队创建了AC-LAMP检测方法,结合单克隆抗体和等温扩增技术,无需提取病毒核酸即可现场可视化检测。同时开发出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以P10重组蛋白为检测靶标,适用于大规模临床样本筛选。另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出CIMNE-CRISPR系统,通过磁性纳米颗粒整合CRISPR技术,可高灵敏度、特异性检测ASFV。
1.3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ASFV编码的I7L蛋白可通过抑制STAT1的磷酸化拮抗IFN-γ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病毒致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郑海学研究员团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在猪体内感染的靶细胞,发现脾脏是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是主要靶细胞,病毒会通过抑制靶细胞的凋亡等延长感染时间。

2、常见问题
2.1疫苗研发与应用难题
虽然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无全球公认的商业化疫苗获批广泛应用。市场上部分所谓疫苗多为噱头,养殖户不敢轻易使用,且现实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环境复杂,疫苗很难做到“100%保护”。
2.2病毒毒株复杂多样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呈现加剧态势,基因I型与基因II型重组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此外还存在基因II型、基因I型以及基因II型的不同变异毒株,其致病性、发病特点等各不相同,增加了防控难度。
2.3生物安全防控难度大
野猪活动范围广,其跨区域流动会加剧病毒扩散,给防控带来很大困难。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中小型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薄弱,人员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有效抵御病毒入侵。
2.4跨境传播风险高
非洲猪瘟在全球多地持续暴发,如越南2025年初以来已有28个省爆发疫情,欧洲的德国、波兰等国也疫情显著,这对我国等其他国家构成跨境传播威胁,增加了边境防控压力。
3、防控措施
3.1强化生物安全体系
一是严格分区与隔离管理,养殖场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各区物理隔离,人员、物资、车辆单向流动,禁止交叉;二是全面消毒与环境净化,定期对场地、器具、车辆进行彻底消毒,定期清理粪污并无害化处理;三是人员与物资管控,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避免病毒通过饲料传播。
3.2监测预警与早期处置
一是常态化监测,每日观察猪群采食、体温、精神状态,定期对猪场周边环境、野猪活动区域进行监测,掌握病毒流行动态;二是应急响应与扑杀净化,一旦确诊疫情,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封锁疫点及周边区域,果断扑杀所有感染猪只及同群猪,空栏至少6个月,经检测确认无病毒残留方可重新养殖。
3.3养殖环节精细化管理
一是全进全出模式,同一批次猪只同时进出,避免不同批次猪只交叉感染;二是提升猪群抵抗力,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3.4区域联防与跨境防控
一是区域协同防控,统一消毒、监测标准,避免疫情局部扩散。二是防范跨境传播,强化边境检疫,严查入境生猪及猪肉制品,打击非法走私;监测边境地区野猪疫情,防止病毒通过野猪传入。
1.1疫苗研发进展
疫苗研发有重大突破,全球首个非洲猪瘟疫苗国际标准已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正式通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国药集团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联合研发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试验地点覆盖湖北、江西、河北、甘肃等省份,有效期为2025年7月14日至2027年7月13日。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基因缺失的弱毒活疫苗,突破了规模化生产瓶颈,已提交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2检测技术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制备出蓝色乳胶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操作简便、检测快速,适合现场检测。还有团队创建了AC-LAMP检测方法,结合单克隆抗体和等温扩增技术,无需提取病毒核酸即可现场可视化检测。同时开发出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以P10重组蛋白为检测靶标,适用于大规模临床样本筛选。另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出CIMNE-CRISPR系统,通过磁性纳米颗粒整合CRISPR技术,可高灵敏度、特异性检测ASFV。
1.3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ASFV编码的I7L蛋白可通过抑制STAT1的磷酸化拮抗IFN-γ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病毒致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郑海学研究员团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在猪体内感染的靶细胞,发现脾脏是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是主要靶细胞,病毒会通过抑制靶细胞的凋亡等延长感染时间。

2、常见问题
2.1疫苗研发与应用难题
虽然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无全球公认的商业化疫苗获批广泛应用。市场上部分所谓疫苗多为噱头,养殖户不敢轻易使用,且现实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环境复杂,疫苗很难做到“100%保护”。
2.2病毒毒株复杂多样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呈现加剧态势,基因I型与基因II型重组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此外还存在基因II型、基因I型以及基因II型的不同变异毒株,其致病性、发病特点等各不相同,增加了防控难度。
2.3生物安全防控难度大
野猪活动范围广,其跨区域流动会加剧病毒扩散,给防控带来很大困难。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和中小型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薄弱,人员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有效抵御病毒入侵。
2.4跨境传播风险高
非洲猪瘟在全球多地持续暴发,如越南2025年初以来已有28个省爆发疫情,欧洲的德国、波兰等国也疫情显著,这对我国等其他国家构成跨境传播威胁,增加了边境防控压力。
3、防控措施
3.1强化生物安全体系
一是严格分区与隔离管理,养殖场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各区物理隔离,人员、物资、车辆单向流动,禁止交叉;二是全面消毒与环境净化,定期对场地、器具、车辆进行彻底消毒,定期清理粪污并无害化处理;三是人员与物资管控,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避免病毒通过饲料传播。
3.2监测预警与早期处置
一是常态化监测,每日观察猪群采食、体温、精神状态,定期对猪场周边环境、野猪活动区域进行监测,掌握病毒流行动态;二是应急响应与扑杀净化,一旦确诊疫情,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封锁疫点及周边区域,果断扑杀所有感染猪只及同群猪,空栏至少6个月,经检测确认无病毒残留方可重新养殖。
3.3养殖环节精细化管理
一是全进全出模式,同一批次猪只同时进出,避免不同批次猪只交叉感染;二是提升猪群抵抗力,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3.4区域联防与跨境防控
一是区域协同防控,统一消毒、监测标准,避免疫情局部扩散。二是防范跨境传播,强化边境检疫,严查入境生猪及猪肉制品,打击非法走私;监测边境地区野猪疫情,防止病毒通过野猪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