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传染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非洲猪瘟各阶段发生症状与常见猪病鉴别

来源: 畜禽养殖实用技术   2025-09-19 17:50:23   查看:  次

  近期,有养猪散户反映猪场遭遇非瘟侵袭,不得不清场止损,就连大型猪企也未能幸免。非瘟对养猪业是最致命的,所以它是养猪过程中疾病防控第一位,严格做好生物安全有利于其它疾病的预防。

  非洲猪瘟(ASF)初期症状与古典猪瘟、高热混感、以及高致病蓝耳病(PRRS)等相似,具有反复高热、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猪场出现以上问题时,需从多个角度鉴别,避免误判。

  一、非瘟初期表现

  1.高热:体温41度以上,4-7天不退烧,用抗生素打针无效,死前24-48小时体温骤降;部分重组毒株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后短暂下降再升高。

  2.黏膜:耳尖、肚子、腹部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点,48小时内变紫色瘀斑(指压不褪色)。

  3.消化道:发热2~3天出现呕吐黄水,粪便灰褐色或糊状,严重时带鲜红色血液,并散发恶臭。

  4.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感染可能突然流产,高热不食、零星出现并且不断增多从,打针无效,死胎率超80%,脾脏肿大3~5倍、发黑、易碎。

  二、常见猪病鉴别

  1.与猪瘟的鉴别

  症状差异:体温40-42℃,全身皮肤针尖状出血点(指压褪色),粪便以“便秘→腹泻”交替为主;孕中后期流产,产“木乃伊”现象。脾脏肿大1.5-2倍,边缘有锯齿状梗死;淋巴结呈“大理石样”。

  非瘟:高热>41度,皮肤暗紫瘀斑、呕吐黄水、拉血痢”,脾脏肿大3-5倍左右、发黑易碎。

  2.与蓝耳病的鉴别

  症状差异:体温40-41℃,持续3-5天,断奶仔猪60斤之前多以呼吸道症状(炸毛、消瘦露脊骨、咳嗽、喘气)特点。早于消化道症状,腹泻多为黄色稀便,呕吐少见;母猪流产以早产、弱仔为主,死胎率通常<50%。大肥猪为顽固性的呼吸道。脾脏无明显肿大,肺门淋巴结肿大、绒毛心有黄色积液,脾脏偶见边缘出血点(观点同上)。

  3.与高热混感的区别

  高热混感的猪体温在41度左右,个别出现咳喘的症状表现,它的传染速度很快,24~48小时大群很多不吃料,皮肤泛红,不呕吐,而非瘟初期传播速度只是零星出现,大群发生一段时间后才会大面积出现。

  4.各阶段发生顺序参考

  一般是母猪先发病,是因为母猪不断的从发情、配种、生产造成的体质差,应激也最大,其次是大肥猪、保育猪、而未断奶乳猪少发病,或者最后发病。

  三、传播途径

  1.动物传播途径,比如:各类蚊虫、苍蝇、蜱虫、老鼠、蛇等繁衍迅速,有利非瘟传播。这些小动物沾染有病毒的粪便、死猪、猪肉之后感染到猪场。

  2.人员接触传播:如饲料配送员,生猪收购员,猪肉贩子,肉摊贩、以及餐馆厨师、配菜切菜工等等,还有人们购买非瘟病毒猪肉,也可以传播。所以,养猪场要严格进行消杀措施,无关人员禁止进出猪场,切断人为因素带来的非瘟病毒。

  3.非瘟传播速度:高烧基础疾病区分,比如蓝耳混感、呼吸道混感,高热混感症状极为相似,基础病混合感染(先有前期疾病症状,采取措施不合理会大面积快速爆发)。而非瘟是逐渐爆发,猪群且无基础疾病表现,如咳嗽,蓝耳发红发紫现象等。

  4.治疗区分:基础疾病打针主要以退烧、消炎、止咳等方面的药物治疗时有效。而非瘟病毒会引起败血病,败血病容易造成血液成分不足,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差,打针后血流不止,或者难以止血、血液颜色深暗,就要怀疑是否感染了非瘟。

  5.母猪死亡:母猪在分娩前后、分娩后、或者在分娩中出现急性死亡,其他母猪陆续出现高热不退,就要自查、死亡母猪是否感染非瘟。因为此时的母猪抵抗力下降,身体很虚弱,病毒容易趁虚攻击母猪免疫系统。

  6.育肥猪中肥猪:目前圈舍养猪,饲料能量高、大肥猪活动少,身体机能差,感染非瘟病毒后前期症状不明显,发病中后期病情快速加重,其他猪只高热、趴窝、打针退烧后再此高热,3~4天出现低温,也要考虑是否感染了非瘟病毒。

  四、预防措施参考:

  1.生物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禁止非养殖人员进入场地,避免带入病毒造成养殖场重大损失,多种不同类的消毒剂交替使用。

  2.注意防控鸟类和蚊虫,以及拉料车、收猪车等消毒工作。

  3.猪场发生时,建议同圈猪全部淘汰,最好同圈的左右也清理掉,发病比较急的猪场大肥及时处理,圈舍内撒上消毒剂保持半个小时内不能干燥,才能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4.对于弱毒非瘟果断采取拔牙措施。伤亡量比较大的猪场不建议治疗,很大可能会造成猪财两空。

  特别提醒:

  不同阶段的猪分栋饲养,不能仔猪母猪肥猪同时养在一栋猪舍,以上5点常见非瘟感染后发病规律,朋友们可以收藏,了解规律及时把发病猪做好隔离,和死亡猪进行检测,以此来确定猪场是否感染非瘟。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