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以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急性感染猪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慢性感染则导致猪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降低。随着养猪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全球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了解该病病原特性,掌握准确的诊断手段,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控策略,对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与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特性
1.1病原生物学特性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菌毛,不形成芽孢,本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弱,对常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敏感,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但在污染的猪舍、器具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
1.2流行病学特征
1.2.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和胸腔渗出液中;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健康猪通过吸入含有病菌的气溶胶感染;此外,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1.2.2易感群体
各年龄段猪均易感,该病以2~4月龄、30~60 kg的幼龄猪较为多发,发病率高时可达80%,病死率为6%~20%,应激因素(如气温骤变、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可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1.2.3流行特点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冬春季节或气候多变时更容易暴发,规模化猪场由于猪群密集,一旦引入病原,易造成快速传播。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手段
2.1临床诊断
2.1.1症状观察
最急性型病猪突发高热(大于42℃)、呼吸困难、口鼻流血性泡沫,1~2 h内猝死,死亡率极高;急性型可见高热(41~42℃)、剧烈咳嗽、腹式呼吸,妊娠母猪可能流产,病程2~4 d,保育猪死亡率较高;亚急性型病猪体温轻度升高(40.5~41℃)、持续干咳、生长迟缓,病程5~7 d;慢性型表现为体温正常、间歇性咳嗽、消瘦、饲料转化率低,病程超2周。仔猪感染死亡率可达80%~90%,种猪可出现繁殖障碍,混合感染或受应激时症状会明显加剧,常呈群体性咳嗽、喘气,死亡率显著上升。
2.1.2病理剖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理变化以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出血性肺炎为核心特征,具体表现因病程和感染严重程度而异。最急性型可见胸腔内无明显积液或仅有少量淡红色渗出液,肺脏呈紫红色实变,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胸膜表面光滑但可见点状出血;急性型可见胸腔内积有大量浑浊淡黄色或淡红色纤维素性渗出液,肺脏前腹侧(尖叶、心叶、膈叶前部)出现大面积出血性实变,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肺与胸膜、心包膜广泛粘连,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带血的泡沫状分泌物,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亚急性型与慢性型可见胸腔渗出液减少,胸膜增厚、粘连,肺脏实变区机化,形成灰白色结缔组织瘢痕,部分病猪肺脏可见大小不一的脓肿灶或纤维素性坏死灶,心包膜增厚,呈“绒毛心”样改变。
2.2实验室诊断
2.2.1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采集病死猪肺脏、胸腔渗出液等病料,接种于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48 h后观察菌落形态;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一步利用生化试验(如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菌种鉴定和血清型分型。
2.2.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原包被酶标板,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适用于群体感染率筛查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估,该方法操作简便、高通量,但存在交叉反应,无法区分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免疫抗体。
2.2.3补体结合试验(CFT)
通过检测血清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的能力判断感染情况,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且操作复杂,耗时较长。
2.2.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设计针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特异性基因(如Apx毒素基因、ompA基因)的引物,通过扩增核酸片段快速鉴定病原,PCR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的特点,可用于早期感染诊断和带菌猪检测。
2.2.5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探针,实现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核酸的定量检测,能准确评估感染猪体内的细菌载量,监测治疗效果。
2.3鉴别诊断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需与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疫、猪气喘病等呼吸道疾病相鉴别,支原体肺炎病变多位于肺心叶、尖叶,呈对称性虾肉样实变;猪肺疫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常伴有咽喉部急性肿胀和败血症;猪气喘病病程较长,以干咳、气喘为主要症状,病理变化主要为肺脏胰样变。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可实现准确鉴别。

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3.1疫苗免疫防控
3.1.1疫苗类型与选择
目前主要有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包含多种血清型菌株,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但对同源血清型的保护效果优于异源血清型;亚单位疫苗以Apx毒素、外膜蛋白等为抗原,安全性高,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生产成本较高,养殖场应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疫苗,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不同血清型疫苗。
3.1.2免疫程序
仔猪可在3~5周龄首免,间隔3~4周后二免;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经产母猪在产后2~3周免疫,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范接种,确保剂量准确、途径正确(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3.2生物安全管理
3.2.1猪场隔离与消毒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屏障,设置围墙、消毒通道,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猪场;进入猪场的人员需更衣、换鞋、洗手消毒;车辆需全面喷雾消毒并更换轮胎套;每周对猪舍、用具、地面进行2~3次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定期更换消毒药物避免耐药性。
3.2.2全进全出与批次化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每批猪转出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空栏,有效切断病菌传播链,结合批次化管理,减少不同日龄猪群混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2.3引种管理
引种时需从无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健康猪场引入,引入后隔离观察2~3周,经检测无感染后方可混群,避免从多个猪场引种,减少病原带入风险。
3.3药物防控与治疗
在疾病高发期或应激因素较多时(如转群、气温骤变),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泰妙菌素等,连用7~10 d;对发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选择高敏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时需联合用药,如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同时配合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4、饲养管理优化
4.1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保育猪每栏饲养8~10头,育肥猪每m2饲养0.8~1.2头,避免猪只拥挤,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
4.2改善通风与温湿度
保持猪舍良好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合理控制温度(保育猪28~32℃,育肥猪20~25℃)和湿度(60%~75%),减少应激反应。
4.3提供优质饲料与营养
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适当添加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和益生菌,增强猪只免疫力,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定期检测水质。
5、小结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血清型多样、毒力因子复杂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广泛,对养猪业危害严重,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可实现准确诊断,而疫苗免疫、生物安全管理、药物防控和饲养管理优化的综合策略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新型血清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研发多价疫苗和新型诊断技术,持续完善防控体系,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特性
1.1病原生物学特性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菌毛,不形成芽孢,本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弱,对常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敏感,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但在污染的猪舍、器具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
1.2流行病学特征
1.2.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和胸腔渗出液中;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健康猪通过吸入含有病菌的气溶胶感染;此外,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1.2.2易感群体
各年龄段猪均易感,该病以2~4月龄、30~60 kg的幼龄猪较为多发,发病率高时可达80%,病死率为6%~20%,应激因素(如气温骤变、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可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1.2.3流行特点
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冬春季节或气候多变时更容易暴发,规模化猪场由于猪群密集,一旦引入病原,易造成快速传播。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手段
2.1临床诊断
2.1.1症状观察
最急性型病猪突发高热(大于42℃)、呼吸困难、口鼻流血性泡沫,1~2 h内猝死,死亡率极高;急性型可见高热(41~42℃)、剧烈咳嗽、腹式呼吸,妊娠母猪可能流产,病程2~4 d,保育猪死亡率较高;亚急性型病猪体温轻度升高(40.5~41℃)、持续干咳、生长迟缓,病程5~7 d;慢性型表现为体温正常、间歇性咳嗽、消瘦、饲料转化率低,病程超2周。仔猪感染死亡率可达80%~90%,种猪可出现繁殖障碍,混合感染或受应激时症状会明显加剧,常呈群体性咳嗽、喘气,死亡率显著上升。
2.1.2病理剖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理变化以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出血性肺炎为核心特征,具体表现因病程和感染严重程度而异。最急性型可见胸腔内无明显积液或仅有少量淡红色渗出液,肺脏呈紫红色实变,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胸膜表面光滑但可见点状出血;急性型可见胸腔内积有大量浑浊淡黄色或淡红色纤维素性渗出液,肺脏前腹侧(尖叶、心叶、膈叶前部)出现大面积出血性实变,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肺与胸膜、心包膜广泛粘连,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带血的泡沫状分泌物,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亚急性型与慢性型可见胸腔渗出液减少,胸膜增厚、粘连,肺脏实变区机化,形成灰白色结缔组织瘢痕,部分病猪肺脏可见大小不一的脓肿灶或纤维素性坏死灶,心包膜增厚,呈“绒毛心”样改变。
2.2实验室诊断
2.2.1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采集病死猪肺脏、胸腔渗出液等病料,接种于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48 h后观察菌落形态;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一步利用生化试验(如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菌种鉴定和血清型分型。
2.2.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原包被酶标板,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适用于群体感染率筛查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估,该方法操作简便、高通量,但存在交叉反应,无法区分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免疫抗体。
2.2.3补体结合试验(CFT)
通过检测血清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的能力判断感染情况,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且操作复杂,耗时较长。
2.2.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设计针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特异性基因(如Apx毒素基因、ompA基因)的引物,通过扩增核酸片段快速鉴定病原,PCR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的特点,可用于早期感染诊断和带菌猪检测。
2.2.5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探针,实现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核酸的定量检测,能准确评估感染猪体内的细菌载量,监测治疗效果。
2.3鉴别诊断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需与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疫、猪气喘病等呼吸道疾病相鉴别,支原体肺炎病变多位于肺心叶、尖叶,呈对称性虾肉样实变;猪肺疫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常伴有咽喉部急性肿胀和败血症;猪气喘病病程较长,以干咳、气喘为主要症状,病理变化主要为肺脏胰样变。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可实现准确鉴别。

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3.1疫苗免疫防控
3.1.1疫苗类型与选择
目前主要有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包含多种血清型菌株,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但对同源血清型的保护效果优于异源血清型;亚单位疫苗以Apx毒素、外膜蛋白等为抗原,安全性高,能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生产成本较高,养殖场应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疫苗,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不同血清型疫苗。
3.1.2免疫程序
仔猪可在3~5周龄首免,间隔3~4周后二免;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经产母猪在产后2~3周免疫,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范接种,确保剂量准确、途径正确(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3.2生物安全管理
3.2.1猪场隔离与消毒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屏障,设置围墙、消毒通道,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猪场;进入猪场的人员需更衣、换鞋、洗手消毒;车辆需全面喷雾消毒并更换轮胎套;每周对猪舍、用具、地面进行2~3次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定期更换消毒药物避免耐药性。
3.2.2全进全出与批次化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每批猪转出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空栏,有效切断病菌传播链,结合批次化管理,减少不同日龄猪群混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2.3引种管理
引种时需从无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健康猪场引入,引入后隔离观察2~3周,经检测无感染后方可混群,避免从多个猪场引种,减少病原带入风险。
3.3药物防控与治疗
在疾病高发期或应激因素较多时(如转群、气温骤变),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泰妙菌素等,连用7~10 d;对发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选择高敏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时需联合用药,如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同时配合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
4、饲养管理优化
4.1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保育猪每栏饲养8~10头,育肥猪每m2饲养0.8~1.2头,避免猪只拥挤,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
4.2改善通风与温湿度
保持猪舍良好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合理控制温度(保育猪28~32℃,育肥猪20~25℃)和湿度(60%~75%),减少应激反应。
4.3提供优质饲料与营养
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适当添加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和益生菌,增强猪只免疫力,同时保证饮水清洁,定期检测水质。
5、小结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具有血清型多样、毒力因子复杂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广泛,对养猪业危害严重,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可实现准确诊断,而疫苗免疫、生物安全管理、药物防控和饲养管理优化的综合策略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新型血清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研发多价疫苗和新型诊断技术,持续完善防控体系,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