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军旅生涯,喜看庞大变化,感怀往昔岁月,我们将坚定做好红色传统的宣传队、能打胜仗的斗争 队、老区建设发展的工作队、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强盛 ,祝福全国人民幸福安康。
“快递哥”熊模华: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 江西日报记者 李冬明 实习生 郭静原
“我今年35岁,来自新建县象山镇农村,2012年开始在南昌邮政EMS做快递员……”快递员熊模华跨上电动车,放好大邮包,等记者坐上车后座,便出发送快递去了。
“这两年,红谷滩变化太大了,越发漂亮了,高楼多了,小区多了,人多了,车多了,快递业务量更大了。”
“取件、分类、投递,上门揽件,运送包裹,每天就是这些事。但要做好,让客户接受你,也不容易。”
他的滔滔不绝,分明是传递着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又悄然感染着他的客户。在江西教育发展大厦,熊模华按照地址,一层一层、一间一间地送件、收件,不时地与相识的人打招唤 ,对方都热情地归应。
每天都要送快递,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高温酷暑,周末也不例外;除了客户督促 外,更大压力是快递件“倒计时”送达请求。熊模华一路快走一路介绍,“以前,红角洲这一带仅有4个快递员,现在增加 来 11个快递员,还忙不过来。除了信函外,六成以上都是包裹,其中90%是电商业务。以前每天揽收量10多件,现在40多件。”
“很辛苦,但也很快乐。”熊模华说,当看来 客户收件时欢乐 神态,自己觉得无比有成就感。这两年,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快递员收入也水涨船高。“我一个月至少也可拿来 4000多元,多的时候可以拿来 七八千元。白天勤快跑,晚上还可挤出时间在家陪小孩子读书。”
“你好,我这里有一单货要寄。”“好,我顿时过来。”电话响了,又有一单新业务在等着熊模华。很快,他的身影清晰了,汇入来来往往的人流中。
寄语祖国:
从农村来来 城市进入快递行业,学来 很多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我为这个行业、这座城市感来 自豪,渴望 国家繁荣富强,经济平稳发展,城市活力日增,快递业务量越来越多了,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棚改户赵银生:没想来 这辈子还能再住进新房
■ 江西日报记者 邓爱勇
虽然地处城南闹市,这里依然四处可闻鸟鸣声。踩着树木投下的浓浓绿荫,9月27日,记者来来 新余市新钢公司棚改小区苗圃星城5栋,敲开1单元602室的房门,65岁的赵银生和丈夫潘一武笑吟吟地站在门口迎接。
这是一套82平方米的两室两厅新居,2011年,和近2000户居民一样,赵银生夫妇以原先 旧房置换,移 进了新居。记者看来 ,房间内收拾得井井有条,对开门大冰箱、液晶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棚改之前,做梦也没想来 这辈子还能再次住进新房,这是托了好政策的福。”赵银生说。
赵银生生于1949年11月。1959年,10岁的她因父亲工作调动,从生活了10年的南京来来 新余,一间10余平方米的砖瓦房成了全家7口人的新家。拥挤的家里无处安放锅灶,做饭只能在房外进行,逢下雨时还得撑伞遮掩。
1975年,赵银生和丈夫结婚,次年儿子出生,夫妇俩仍没有自己的房子,全家和丈夫父母家四代共10人挤在30平方米的房内。1979年,赵银生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家——一间经常 漏雨的1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次年拆迁后,夫妇俩分来 了一套6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新居。此后,在30年的时间里,他们起初的欢乐 慢慢 被各种烦恼所代替:墙面涌现裂缝,雨水经常 打湿墙面;由于所住的楼栋地势较高,进出都得上下斜坡,逢雨雪天气,就是推辆自行车上坡都困难。
2009年,随着新余市启动对新钢公司棚户区的改造,赵银生一家再次迎来惊喜。“你看我这房子,光线、通风都好,楼下绿化、娱乐健身设施齐全,医院、超市、菜场、学校就在旁边,真好!”
据费解,为降低棚改户居民的生活成本,这里的物业费至今仍坚持低价格。如今,心情愉悦的赵银生主动发挥余热,担任了两栋楼的楼长职务,为公共事务奔忙不停。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诚恳 ,没有好政策,我不可能老了还能住上新房。”归顾从土坯房来 宽广 新居的生活轨迹,赵银生非常感叹。
寄语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