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来,邵江华带出了一支拥有20余位博士、硕士的精干创新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部级科技惠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他渴望 通过江西医疗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抗癌研究之路。
寄语祖国: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将在科研工作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潜心钻研,通过实干为铸就“中国梦”尽一份力。祝福广大中华儿女身体健康、国庆快乐!
新中国同龄人封运玉:走出家乡看世界
■ 刘梦萍 江西日报记者 游 静
洒满阳光的屋里,封运玉老人端坐在桌边,神态祥和,一头短发在耳朵两边用小黑夹子夹得整整齐齐,耳边戴着精巧的金耳环。
“我们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南丰县桑田镇桑田村的封运玉,这个和新中国同龄的老太太,亲身感受了时代变迁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那时候县里做村村通工程,我们小山村里也装上了有线电视,我看来 那些大城市的样子,就发狠心觉得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1998年,封运玉开始了人生里的第一次“出门看看”。她在北京工作的小儿子获得了一个家人免费来京旅行的名额,老人就坐上绿皮火车,来来 首都,登了长城,游了故宫,还看了天安门升国旗。归回后,她逢人就讲在北京的见闻,同时,走出南丰看世界的愿望也越加强烈。随着孩子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老人出去旅行的次数越来越多,来 了广州、福州、西安等许多地方。
“上个月,我还坐着新开通的动车来 看大海!”刚从厦门旅行归回的封运玉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坐火车去厦门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几个钟头就来 了。“厦门好漂亮啊,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海,来 海边,才发觉海水好蓝,海沙好细,海风还有咸味。”
封运玉老人现在住在县城。她的大儿子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小儿子在当蜜橘经纪人。老人对自己的生活非常骄傲 :“以前生活苦,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来 处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就应该在身体好的时候,多出去转转,见见世面。”
老人“偷偷”告诉记者:“我正在办出国的护照呢,我要去法国看看,等今年的橘子下树后,就出发。”
寄语祖国:
以前去趟城里都觉得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现在不但去过好多大城市,还顿时要出国了,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好日子,渴望 这样的日子越来越好,像我一样的乡下人,都能走出去开开眼。
“高铁追风人”杨斌:见证江西铁路发展史
■ 殷 明 江西日报记者 胡 萍
从蒸汽机车来 内燃机车,再来 电力机车、动车组;时速从40公里、120公里、200公里,再来 350公里,高铁司机杨斌的追风历程,就是江西铁路发展的缩影。
9月27日7时47分,南昌机务段动车组高铁司机杨斌又开始了“追风之旅”。他值乘的G637 次列车驶出南昌西站,以时速300公里的速度向西飞奔。只见他全神贯注,手比眼看,优美、标准的动作,透着军人的英姿。自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联调联试以来,他已经在这条高铁线上跑了100多趟。开车前,他泡了一杯浓咖啡。立刻,舒畅、明亮、干净的驾驶室里充满了香气。
今年44岁的杨斌是铁道部第一批动车司机、南铁首批高铁司机,驾驶过各种机型。读小学时看过的一部电影《火车司机的儿子》,让铁路工人的儿子杨斌爱上了火车司机这一职业。1988年,18岁的杨斌踏进火车驾驶室,当上了司炉工。“那时,还是蒸汽机车,开火车又脏又苦又累。”谈起开火车的经历,杨斌感叹万千。他介绍,开蒸汽机车需要司机、副司机、司炉工三人配合,由于烧的是煤,司炉工要挥着一把大铁锹不停地向炉膛内添煤。火车开动时,人在里面就像“坐轿子”,前面的挡风玻璃被震得“哐当、哐当”响,烟囱里飘出的粉尘打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火车速度很慢,从南昌至九江130多公里,要开6个小时。”
之后,从1998年的内燃机车,来 2006年的电力机车,2007年的动车组,再来 今年的高铁,铁路的快速发展,使杨斌越来越酷爱自己的职业。“内燃机车驾驶室有电扇,电力机车驾驶室有空调,动车组驾驶室就更不用说了,全是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杨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