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菌株的安全性 非致病性与非病原性是挑选 菌种的首要条件。因此,第一 必须确定菌株的安全性,其次应付该菌种的整个代谢循环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其主要代谢产物与成分,估量 其潜在的安全隐患。有些益生菌的安全性是相对的,其致病性与非致病性也是相对的,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常态微生物菌群因定位转移和宿主转换都可能使宿主致病。一株现在无毒副作用的菌种,也可能因理化、微生物毒素和菌种本身因素引起负性突变,或通过与含有抗药因子的菌种交换基因物质而产生抗药性。所以定期对生产菌种进行长期安全试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已明确规定了饲料中答应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在此基础上生产的活菌及其代谢产物,只要按照合理浓度常态使用,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3.1.2菌区菌种平稳 微生态制剂所针对的是胃肠道的菌群平稳 ,生猪价格,胃肠道的菌群平稳 一旦被不相宜的外来菌群所破坏,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反常 是对幼龄畜禽。因此在养殖动物,特别是幼龄动物上使用微生态制剂,菌种的筛选上应越发慎重。常态微生物菌群是指寄居在特定个体的无害有益的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落或微生态系。常态微生物群一样 可分为原籍菌群、外籍菌群和生疏菌群。原籍菌群是指其自身宿主个体对其无免疫反应或低免疫反应,是宿主个体固有的菌群。外籍菌群是由同种属不同宿主个体传来的,在血清型上或免疫上有一致性。生疏菌群是由不同种属的宿主传来的。常态微生物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是机体的生理组成部分。在动物常态肠道微生态系统中,优势菌群为厌氧菌,占99%以上,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不来 1%。
3.1.3使用剂量 微生态制剂的益生作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在动物体内一系列生长繁育 、新陈代谢来实现的,其最终成效同添加的益生菌的数量密切相关。根据大量试验总结,如果一种益生菌在盲肠内容物的浓度低于107 个,该菌产生的酶及其代谢产物不足以影响宿主的常态生理功能;数量过多超过109个,超出占据肠内附着点和形成优势菌群所需的菌量,非但功效不会增加 ,反而造成浪费甚至是负面影响。微生态制剂用于特定养殖动物所需的菌群数量尚无统一的规定,德国有学者认为,仔猪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其含菌量应来 达×105/g饲料,育肥饲料中加入每克来 达105个芽孢杆菌,粪中大肠杆菌减少35%。而乳酸菌因制剂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量来 达107个,一样 添加量为0.1%-0.2%。虽然活菌的数量是微生态制剂发挥作用的关键,但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并不是多多益善,过量的益生菌反而会引起仔猪和仔鸡轻微腹泻,只有中低剂量的益生菌才能有效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另外,应用微生态制剂特别是外源性益生菌,过量添加后会破坏原有菌群平稳 ,削弱机体对外界摄入微生物的定植拮抗力,增加 肠道负担,与宿主竞争营养等。所以,每种益生菌要经过频繁严厉的试验挑选 出相宜使用参数,才可能来 达好的成效。
3.2严厉按照《目录》标准执行
原则上不管是微生态制剂生产者,还是微生态制剂使用者,都应严厉遵守国家农业部颁布的菌株目录,对于没有明确证明其安全性的菌株,应慎重筛选。2006 年我国农业部658号公告《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规定在饲料添加剂中可用的微生物名单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共计16种。
根据专家意见,不建议使用基因工程菌,不选用抗生素选育的抗药益生菌。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让益生菌获得、强化某些特性,但对其深远影响人们仍表现出慎重的态度。而使用含有抗药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作益生菌,其结果可能将会和滥用抗生素一样,制造出任何药物都无法泯灭的“超级细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逼 。
3.3合理筛选菌株类型,严厉使用剂量
根据不同动物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模式,应合理筛选益生菌的种类及其使用剂量。一样 原则是幼龄动物多筛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成年动物可筛选部分芽孢菌、酵母菌。幼龄动物、患病动物等,可以按照中、高剂量添加常态使用,成年动物一样 按照低、中剂量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