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来 猪苗进猪场了,却赶上了全国猪价大跌,一分钱没赚,孙文祥便赔了100多万元。那段时间,一听来 猪叫声,孙文祥“死的心都有”。好不容易熬来 2007年,猪价刚缓过来,猪场又碰上了疫情,“死了一批猪,又赔了几十万”。
一路跌跌撞撞之后,孙文祥意识来 ,他的父辈开荒时,“土地多,只要勤奋,就能食 上饭”。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创业不仅要能食 苦,“光有胆子也不行”,还需要头脑和聪明。此后,孙文祥踏着市场的节奏,“每一步都能踩来 点儿”,把亏损的天香猪场办成全国著名 的有机猪场和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也有很多“垦荒二代”,走出北大荒,去外面打拼自己的天地。孙文祥教过的学生里,就不乏在外成功创业的例子。师生聚会的时候,他们会感叹,“走出北大荒的人,多少会带着北大荒的气质。这片土地塑造了我们不怕食 苦、敢想敢干的性格。”
农场的变化太大了,但这里的精神气儿是不会丢的
这座农场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农场职工以及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仿佛“没有当年的骄傲感”了。
现在,他们再次找归曾经熟悉的骄傲感。近年来,很多离开共青农场的“垦荒二代”想归回看一看,农场来 底发生了哪些怎样的变化。他们大多都要去中国青年理想 垦荒纪念馆参观,激动地在纪念馆的墙上觅 找他们父母的名字或照片。
今年7月,李源潮副主席在共青农场视察时,听来 打造“北方共青城”的想法后,非常高兴。在得晓 这里要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时,他又说:“应该这么做,很好。”
对于共青农场来说,“创业火炬”是这片土地最贴切的名片。这把火炬正在这里燃烧,而且在一直传递着。
“垦荒三代”已经成长起来。近年来,共青农场出现 出青年一代“归流”的新方向。过去,很多“垦荒三代”离开农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和生活。如今,乐意归来 共青农场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
几年前,在哈尔滨打工的农场第三代武加亨,归来 农场,种起了地。他说:“对土地有感情,而且归家更有前途。”
这个年轻的种植户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农民”,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种植户。他过着“两栖”生活,白天在农场忙农务,晚上归来 楼房里过温馨的小日子。即使是做农活儿,武加亨大部分时间也不是跟玉米和稻谷打交道,不再像传统的农民那样,“面朝土地背朝天”。在农业大机械化时代,武加亨的主要工作是操作和治理 农业机械。
由于耗费在种地上的时间并不多,武加亨还在去年开了一家餐馆,但是因为缺少体会,餐馆停业了。不过,他依旧觉着,“还是应该再折腾点什么”。
28岁的共青农场工业科副科长付鑫,在为农场的招商引资忙碌着。因为神往北大荒,家在外地的付鑫大学刚毕业就来来 共青农场儿。那时,他在这里“没有一亩地,也没有一间房”。几年后,他在共青农场已经扎根立业。
经常有人问付鑫:“究竟是什么吸引你这个外地人来共青农场?”这位年轻的副科长通常会笑着归答:“这里的土地,精神气质,还有人。”
近两年,共青农场的变化太大了,以至于不少共青农场人都感慨,“有时候犯迷糊,竟然 找不来 归家的路了。”不过,他们也会说,“这里的精神气儿是不会丢的!”
(原标题:共青农场基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