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这种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极小。只有当标记基因转入发生,其特性危害健康时,才有必要收集该基因转入的信息数据。但是在评估任何潜在的危害时都应考虑人体或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的抗性。
2 .4重组微生物基因的转移和致病性
评估肠道基因的转移应基于遗传工程体的性质。基因构建的特点以及各微生物的特点。基因转移的可能性也应基于所转基因的特性与功能。如果转入基因能给予微生物特定的优势,如抗菌素抗性、毒性、粘附力或细菌抗生素产量等,那么发生基因转移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如果转入基因未能增强受体微生物的任何生存性能,就不必作进一步的安全评估,反之则要进行安全性评估,要重点考虑的一是需作载体修饰,以尽量减少基因转入其它微生物的可能性;二是来自重组微生物的食品中应不含活菌,不应在重组微生物中使用目前在治疗中有效的抗生素标记。
最后,也要考虑重组微生物的致病性。筛选目标做生物时要作严厉的微生物试验,以证明其无致病性。同时需考虑这些活的重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在肠胃中的存活、生长和繁育 能力,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在交换质粒的能力。
2.5 转基因食品(饲料)与激素
引入的遗传物质产生的不利后果主要表现在哺乳动物本身的生长、发育和繁育 能力。在这方面一样 都依据实质共同性原则。
另外,评判 转基因动物食品的安全性还要考虑的是用于饲喂动物的药物。有关激素方面,以前的学者以作了很多的阐述。
3 完结语
随着各国政府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器重,全球范畴内涌现了对转基因食品不信任的舆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同时关系来 全球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才是决定基因工程未来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已经加入WTO,必须为适应这种经济全球化早做准备,加强基因安全方面的研究,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治理 体系,为推动我国基因工程的产业化奠定基础。为此,当前需迫切进行的工作有:测定转基因食品(饲料)的安全性专门的法规,中国养猪网,建立完善的食品(饲料)安全治理 机构体系,建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判 技术体系。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这方面主要包括:规范化的动物(饲料)模型的研究;改进动物实验方法,适应评判 转基因食品(饲料)的需要;加强转基因食品中对外源基因的研究;加强对转基因食品来源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及激素类影响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