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体表有虱子、疥癣等寄生虫时,由于皮肤刺痒,猪在墙壁摩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涌现渗出物或出血而吸引别的猪来舔咬,而体内有蛔虫的猪易于攻击它猪。胃肠炎、贫血、佝偻病、气喘病、狂犬病能促进咬尾行为的延续。长期在日粮中添加药物反常 是喹乙醇、痢特灵也会促进咬尾[23]。
4.2 生长阶段
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显然的差异。体重低于30kg的猪较少发生,体重超过3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24]。我们在调查中发觉,体重小于30kg的25头生长猪中只有1头咬尾,其比例远远低于体重大于30kg的猪。
4.3 性别
据Penny等(1981)报道,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显然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25]。也有报道随着春天日照增加 ,小母猪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而会引起咬尾现象增加 [10]。
4.4 遗传
咬尾在大群中表现出显然的品种和个体差异。例如,杜洛克的杂交一代、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趋于严重。另有些尤其行为个体,易与其它猪发生咬斗[24]。长白猪和新淮猪生活在一圈中,也易发生互咬。
5 结语
一次咬尾的产生和暴发过程大概如下:猪舍环境恶劣。猪群密度过大、饥饿等不良原因使得猪群烦躁不安,猪的活动(包括探究、咬斗在内)会增多,它们之间咬尾、咬耳的情景便会上升。一旦尾巴被咬伤,伤口血液对猪较大的吸引力会促使咬尾现象在猪群中蔓延,猪只之间的仿照会引起咬尾的暴发。营养不足、疾病等原因会使咬尾情景加剧。咬尾暴发后,即使最初引起咬尾的因素排除 ,咬尾仍将连续 甚至还在加剧。因此,咬尾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觉,马上估量 因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