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试验掩饰添加秸秆的圈内猪只用于探咬同伴的时间显然小于未添加组[15],添加木块、轮胎、粗饲料的猪群,咬尾、咬耳率显然低于圈内无这些物体的猪群[16]。生产人员在咬尾的猪圈挂链锁、绳子或在圈内放置废纸箱、塑料等供猪拱咬、玩耍,都能有效减轻咬尾现象。Beattie等(2000)认为,单调环境中的相关应激长期刺激垂体一肾上腺轴,使肾上腺增大,从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促进动物应激反应[17],增加 打斗。
2.2 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相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会诱发咬尾。在我国北方,咬尾现象在秋冬交替(10月底至12月初)和冬春交替(2月至4月初)有多发方向,掩饰气温的较大变化会使得猪群感觉不适、烦躁咬斗。在南方,夏季高温凉快 会加剧猪群热应激,引起猪群的敏锐 性增加 ,从而导致多次打斗。畜牧场周围较大的噪音、猪舍内较强的光线会影响猪群的休息,畜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这些应激原因也会刺激咬尾的发生。猪舍内高温高湿易引起猪体表操痒,从而诱发互咬。夏天猪场突然停电,会引起猪群烦躁及躁动,这时包括打斗在内的尤其活动也会增加 [18]。研究掩饰,冰冷 、凉快 、噪音、强光等应激原因会增加 动物血浆ACTH水平,这会增加 动物对销的嗜好。如果这时日粮中钠再缺乏,则会加剧猪的异嗜[19]。
2.3 地面类型
一样 来讲,猪舍摘 用漏粪地板时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高。这可能是因为,摘 用漏粪池板时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来 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
3 治理 原因
3.1 饥饿
喂料量不足、饲喂时间间隔过长,猪会由于饥饿而互咬。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通常体重较小)的猪竞争不来 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觅 找东西咬来满足食欲,这时其它猪的尾巴常常也就成了牺牲品。
3.2 转群
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泼,常常发生打斗。转群、并栏过于多次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研究人员将76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猪并栏,发觉猪打斗、互咬现象严重,即使使用从容剂也不能禁止 [20]。
3.3 密度
如果猪圈空间过于狭小,猪群对生活空间的竞争也会增加 ,这无疑会引起打斗。猪群群体过大或密度过大,猪只之间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这样增加 了咬尾引发的可能性。而且,一旦在这种情景下涌现咬尾,猪相互仿照、学习会加快,易引起大群的暴发而很难禁止 [21]。所以,生产中生长猪群的群体大小、饲养密度和料槽长度应控制在相宜水平。
3.4 控制
猪群最初发生咬尾时,如果未及时发觉并控制,其它猪便会仿照学习,从而导致这种恶癖在猪群中蔓延。由于猪喜爱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更易吸引别的猪来咬,从而促进咬尾情景的恶化[22]。此外,很多治理 上的应激,如注射、称重、挠 猪和猪窜圈等原因也会引起猪群骚动互咬。
4 其它原因
4.1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