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勇,王恬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中国分类号:S82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957(2002)04-001-03
摘要:本文从营养、环境、治理 及疾病、遗传等原因综述了猪咬尾行为。
关键词:猪咬尾;营养;环境;治理
猪的咬尾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反常 是饲养密度的增大,这种恶癖的发生有上升方向。我们对江苏某中型猪场的调查掩饰猪咬尾现象十分严重,在2000年6月间,其生长猪舍中被咬断尾的猪占猪群的21%,其中6%后肢瘫痪。随着咬尾的发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显然降低。猪被咬后体表的创伤还增加 了病原微生物侵略的机会,特别会引起腿破、瘫痪。另外,猪被咬过的尾巴及全身通常留有伤痕和脓肿,进而影响胴体品质。有时咬尾还和咬耳、咬身并发,这时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国内外大量试验估量 认为,能诱发或促进咬尾行为发生有营养、环境、治理 等方面的因素。
1 营养原因
尽管在Ewbank(1973)做的实验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未引起咬尾[1],但是许多研究掩饰如果咬尾和其它不良原因已经存在,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咬尾程度,甚至促使咬尾的爆发。
1.1 蛋白质
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能量比不平稳 时,猪体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并会表现出一些尤其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Plurnlee等(1976)给一组生长猪饲喂含蛋白质12%的日粮,发觉用料后3~8周猪群的咬耳现象十分严重,显然高于饲喂含蛋白质15%日粮的一组[2]。在给大鼠饲喂低蛋白日粮时,大鼠之间的攻击性增加 、打斗增多,由打斗引起的死亡也增多[3]。Fraser等(1991)在棉棒上涂血做成猪尾巴的模型,将它放置在猪圈中来做对照试验。结果日粮中不含豆粕(蛋白补充料)的一组猪舔食棉棒的次数最高,日粮中添加了赖氨酸而无豆粕的一组次之,而饲喂含豆粕的常态饲料组最少。这掩饰只要猪群中存在咬尾,日粮中的赖氨酸、蛋白质不足会加剧咬尾[4]。
1.2 矿物质
日粮中矿物元素的含量与猪群咬尾也密切相关。Fraser(1987)发觉,日粮中不补充磷酸二钙、石灰石。NaCl、Fe、Zn、Mg、Cu、Se时,猪舔咬棉棒的次数显然增多;而饲料中只缺少NaCl而补充其它矿物质时成效相似,掩饰NaCl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5]。史增斌(1999)在诊治一起咬尾症时发觉其诱因就是新换的饲料中NaCl含量不足,而在饲料中补充0.3%NaCl后一周,咬尾现象就显然减少[6]。动物在发生CU、I、Mn、Zn等微量元素缺乏症时,都可能涌现异嗜[7]。Hales等(1987)试验发觉,生猪价格,动物如果在生长早期缺乏Mg、Fe、Zn、Cu、Co、I、Se等营养元素,会产生惊厥。敌意增加 、不耐应激等尤其表现,这些往往会促进互咬和打架;要是这些元素在断奶以后缺乏,动物也会表现出尤其行为,但这些尤其行为可以通过在食物中补充这些营养物质来排除 [8]。猪的异嗜也可能与饲料中Mg的缺乏有关,Ng缺乏时,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打斗。Krider等(1975)的试验掩饰,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Mg制剂,能够减少或控制咬尾和其它异嗜癖[9]。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Gadd(1967)在调查咬尾猪群时,发觉有的是由日粮中Ca缺乏引起,同时他也发觉Ca在日粮中水平过高也会诱发咬尾[10]。而当猪群严重缺P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11]。
1.3 维生素
B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的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它们缺乏时,机体就会发生代谢机能紊乱,常导致味觉尤其,从而引起异嗜癖[12]。但维生素缺乏与咬尾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一样 来讲,营养不足可能通过三条途径引起咬尾:第一,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与动物行为和应激反应有关的许多酶和神经递质是由来源于日粮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合成[13]。这些营养元素的缺乏、不平稳 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递质变化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可能增加 动物的兴奋性和攻击性[14]。第二,由营养原因引起的味觉尤其会导致异嗜癖。猪嗅觉非常灵敏,当日粮中缺乏机体所需要的某种营养元素时,猪会通过嗅觉途径来觅 觅。被咬伤的猪尾巴及血液中这些营养物质的浓度含量较高,往往成为猪连续 攻击的目标。第三,日粮营养浓度过低会影响体内代谢,特别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 动物的攻击性和活动力。
2 环境原因
2.1 环境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