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浆以豆浆和油条为特色产品,再辅以各式台湾风味小食 。彼时,中式快餐行业正在几大洋快餐巨头营造的暴风雪中摸索前行。在河南,乔赢的红高粱已经迎来了巅峰时刻。这个放言要来 南极游泳的中原男人,在中式快餐的工业化标准化方面同样游得不错。汤、面、菜交给不同的工厂,物流配送来 餐厅进行组装——媒体惊唤 ,终于找来 了一个可以迎战洋快餐的好苗子。
惋惜 好苗子还未发育完全,乔赢却因非法集资被捕入狱。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正面典型涌现在广东,依靠在国道旁开蒸品店发家的蔡达标宣称,真功夫在1998年研发出的电脑程控蒸汽柜,率先在全球攻克了中餐的标准化难题。“全球”,这个字眼性感得让人血脉贲张,尽管蔡达标的解决方案很难称得上石破天惊——把各种套餐由中央厨房做好后配送来 各门店的蒸汽柜上。
林氏兄弟决定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做大永和豆浆。此时,台湾在连锁经营业态上已经积存 的丰富体会,诸如两岸咖啡、天福茗茶、元祖等都在不同领域实践成功。为此,永和豆浆专门来 台湾连锁业协会学习连锁规划,进而运用来 大陆市场。
在服务标准化方面,诸如“一位顾客要了油条,而你看来 成品油条是凉的,新的油条还未炸好,这时你应该如何跟顾客沟通?”之类的细节问题,永和豆浆都分门别类做了几百项,进而制作成运营标准手册对雇员进行培训。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为保证豆浆品质,永和豆浆筛选了不同区域大豆进行实验,包括洗几次,浸泡多长时间等都进行了不同的罗列组合,最后才选定东北三江平原的非转基因大豆。“即便在东北大豆中,永和豆浆也对比了不下4个区域的品种。”
在制作永和豆浆各类套餐时,食品摘 购、物流和制作上都有各种定量数据。林炳生认为,定量数据和控制点的多寡,就像大树的年轮,非一日之功可以累积。为保证各大门店的菜品口味一致,永和豆浆自2002年起相继在上海和天津建立中央厨房,食材配送,各大门店根据各种定量数据标准化加工。
2010年5月1日,永和豆浆世博餐厅开业。让林炳生没想来 的是,他原本只是出于宣传的目的在世博会上开店,也做好了亏损准备,殊不晓 最后世博餐厅的人流量比台湾馆还多,反倒赚钱了。
时至2012年,永和豆浆全国门店数来 达500家,这一业务板块的终端销售额来 达15亿元人民币。
大豆发言权
不晓 不觉,林炳生已经和豆浆打了近三十年交道。
三十年,从一名血气方刚的少年来 今天的满头白发。岁月起伏,无声无息,林炳生的生活习惯以及爱好 爱好,都在不晓 不觉中和豆浆粘连在一起。
比如,他每次出差旅游都喜爱收集各时期的石磨,在东北筹办永和豆浆博物馆;每次应酬食 饭他也总是带着自家的豆浆粉,甚至食 火锅也要往汤料里面加豆浆。
对于林炳生而言,豆浆已经从一种物质演化为一种价值形状,他渴望 有生之年能够通过商业的手段最大化大豆的价值。还原永和豆浆的市场影踪,得出的追问是:一颗大豆的商业价值究竟能够做来 何种程度?
除开门店经营,林炳生心中一直有个通路情结。他认为永和豆浆必须两条腿走路,打通整个产业链。
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大豆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窄,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转基因大豆,本土豆制品行业已经在源头上受来 牵制。换言之,谁拥有种植基地,谁才会成为最终的王者。2010年8月,永和豆浆的有机生态园落户牡丹江阳明区铁岭河镇,占地面积38公顷的标准化生产区保证了永和豆浆的非转基因大豆供应。
产业链的中游,永和豆浆哈尔滨延寿工厂、年产能力为2万吨吉林舒兰工厂都已建成投产。再加上其他四个代工厂,由大S代言的永和豆浆豆浆粉系列产品、豆浆酥产品开始覆盖国内连锁商超。
产业链的下游,林炳生在永和豆浆门店之外,还推出了痛苦米豆、永和豆浆捞等连锁形状。
由此,关于大豆的永和王朝初具雏形。2011年,永和豆浆在豆浆粉业务板块的终端销售额逾5亿元人民币。
摘 访完结的那天晚上,我们和林炳生在上海新天地的一间酒吧饮 啤酒。伴着快节奏的电子乐,54岁的林炳生竟然 忘我地跳了起来。这时一位戴着鸭舌帽的美籍华人走了过来,老人家80多岁了,脸上的老年斑和身上的花西服相映成趣,他举起啤酒杯颤颤地和林炳生碰杯,“你们啊,是新时期的中国男人……”
林炳生自己讲的故事
30年:游戏规则内外的悲欣交集
口述 林炳生 整理 樊 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