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印遇龙(中)向英国皇家学会院士Moughan博士介绍动物营养实验。

2008年10月,德国家畜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国际猪消化生理大会执行主席Souffrant博士参观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2年9月30日,中科院重要趋势项目验收会议。

2013年即将由斯普林格出版的氨基酸营养学英文专著。

美国、加拿大专家参观联盟示范养殖基地。
■本报记者 成舸 李浩鸣
“瘦肉精中毒”、“激素速生鸡”……近年来,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风波频发,暴露出肉类生产行业在向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指导和不规范导致的安全隐患,并逐步 从肉食品加工延伸至了产业链的上游——养殖业。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每年的生猪出栏量约占世界生猪出栏总量的50%。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占来 了肉类消费总量的65%左右,尽管如此,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面对质量和产量的双重挑衅,如何在开展规模化探索的同时,发展一条全产业链上的科学健康养殖之路,已成为实现中国畜禽养殖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不仅要靠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更有赖于整个行业理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
规模化养殖的破题之举
2009年,在我国畜禽养殖业现代化的历史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初,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 在随后不久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作为该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已是继2007年后“健康养殖”再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所谓“健康养殖”,即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生产的食用商品无污染,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并对养殖环境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的平稳 。
也是在这一年初,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请求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一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鼓励 国家重点行业开展试点。
此时,我国的生猪产业正面临一场深刻转折,过去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散养模式逐步 退出市场,被以企业为主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大中型集中养猪场开始涌现,大大小小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样 出现,而在产业化发展最早、技术请求最高的饲料行业,不少具有生物技术背景的外资开始介入。就连网易CEO丁磊也在这一年初高调宣布进军养猪业,一时成为互联网上的大热门。
俗语 说,外行看热烈,内行看门道。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背后,置身其中的业内人士真正关怀 的是:面对养猪业的变革,我们究竟准备好了吗?
纵观彼时的养猪业,一面是原有养殖体系过于落后,一面是新问题层出不穷,规模化商业化养殖在有利于提量和监管的同时,也令可能存在的资源和安全风险进一步放大。不少企业开始意识来 ,光有规模是不够的,有规模缺规范、重产量轻质量的局面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然而,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靠单打独斗已越来越难以应对上述局面,只有依靠大联合、大协作才是根本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