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科学院唯独一个从事动物营养与环境安全研究的专业团队,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以满足国民需求、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三重目标为己任。然而,在传统养殖方式占主要地位的中国,健康养殖的成果转化之路在起步时并不平整 。对于战略联盟这一新兴事物,虽然国家已明确其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但具体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并没有一例成功体会可循,只能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
针对这一情景,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变被动为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通过联合攻关和技术转移等形式,为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了主动探索。反常 是随着战略联盟的酝酿、筹备、建立和发展,其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的效率也连续得来 提升。
2012年12月,经过七年协作攻关,“猪的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了由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为首的专家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上来 达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海洋寡糖、精氨酸和谷氨酸的营养机制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项目成功的体会,记者发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连续深化是一个重要因素。据费解,该项目摘 用“133制”,即1个整体,3个阶段,3项内容,以“点”——研究所和高校,“线”——研究单位与公司企业,“面”——养殖场或农户为单元,按实验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三个阶段,分营养代谢评定方法及其机制研究、调控机理研究、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研究三个部分进行。除中科院相关院所外,上海新农、江西双胞胎、北京伟嘉人、深圳比利美英伟等多家公司也合作参与其中,按课题负责制实行合同式治理 。其中,试验和示范由研究所和企业共同负责,推广以公司为主体。
这一模式收来 了良好的成效。不仅在功能性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高效、无公害的猪饲料配方参数和营养调控技术体系,还研制出了既可提高氨基酸的消化吸取 ,又能有效阻碍大肠杆菌在肠黏膜侵略的新型海洋寡糖添加剂,以及其他一系列无抗生素、无激素的仔猪饲料配方和营养调剂 剂,并在生产实际中得来 了充分检验和应用。
随着战略联盟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内骨干饲料企业慕名而至,双胞胎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这家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江西的我国乳猪料销量第一的企业,为提升产品品质,曾长期高薪聘请国外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在费解来 中科院的成果后,该集团董事长鲍洪星表示,饲料行业未来的发展主流趋势,一定是要把先进技术成果用于饲料技术生产中去,促进由粗蛋白体系向可利用氨基酸体系转化,并当即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愿望。不久后,该企业成为战略联盟的成员单位,并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博士工作站。
冯泽猛、周笑梨、张军等都是来自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的博士生,根据联盟成员企业提出的科研任务,他们分别前往双胞胎、比利美英伟、安佑、鑫广安等国内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协助后者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真正将实验室移 来 了养殖场。来 目前为止,由该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发的绿色环保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技术和产品已在全国16个省市19家企业直接摘 用,累计帮助企业新增利润34.11亿元,新增税收13.7亿元,产生社会效益1285亿元。
鉴于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示范成效,战略联盟内的企业又陆续与联盟内的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对,转化技术成果,开展项目攻关,养猪网,并共建了一批博士工作站。
2010年1月,组建半年后的战略联盟通过了科技部的技术性审核,标志着获得国家正式认可。此后,联盟规模连续扩大并步入正轨。2011年12月30日,战略联盟组建以来的首届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联盟的目标被进一步明确为“最终形成优良种猪、安全饲料、高效防疫、清洁养殖、产品加工和高值化利用等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体系。”2012年6月21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印遇龙被推荐为首任理事长。从此,我国唯独一个覆盖生猪育种、饲料、养殖、加工、疾病和污染防控等环节的生猪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了实质性运转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