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
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养猪百科 > 正文

猪丹毒

来源:百度百科 2020-07-01 16:39:37| 查看:

  中文名 猪丹毒

  外文名
Erysipelas suis

  释义 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主要特征 高热、急性败血症

  别称 打火印

  性质 二类动物疫病

  目录
  
  1 临床剖检
  
  2 实验室诊断
  
  3 致病原因
  
  4 病原
  
  5 临床症状
  
  6 病理变化
  
  7 诊断
  
  8 预防
  
  9 治疗措施
  
  ▪ 紧急处理
  
  ▪ 慢性病例或受威胁健康猪的处理
  
  10 流行病学
  
  11 防控措施

  猪丹毒病又称“打火印”, 是由猪丹毒丝菌 (E.rhusiopathiae) 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属于农业部公布的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主要发生于猪, 最易侵害母猪和架子猪,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 随后转为慢性型, 患猪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猪丹毒病多呈散发或者地方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炎热多雨季节及气候温和的季节(5~9月) 多发, 近年也见有冬春暴发流行
  
  临床剖检
  
  解剖急性败血性和亚急性病死猪, 可见败血症状明显, 内脏及粘膜出血、充血严重;肾脏出血、瘀血, 肿大, 呈弥漫性暗红色, 典型的“大红肾”;脾脏呈红色, 充血、肿大;死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脏充血、水肿。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胃底及幽门部尤为严重, 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个别慢性病例关节肿胀, 切开肿胀病变的关节, 可见大量粘稠的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心瓣膜有菜花样疣状赘生物。
  
  实验室诊断
  
  对发病猪场高热期的病猪采血样、病死猪采取新鲜的疹块、肝、肾、淋巴结作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镜检结果为革兰氏染色阳性, 菌体平直或稍弯曲的纤细小杆菌, 单个、成堆长丝状菌体。鲜血琼脂平板分离培养结果, 在平板上形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露珠状小菌落, 菌落周围有淡淡的溶血环, 从中挑取2~3个菌落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为革兰氏阳性的纤细小杆菌。为与李氏杆菌区别, 还将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1:5~1:10的乳剂, 分别给小白鼠 (皮下注射0.2 m L) 、鸽子 (肌肉注射1 m L) 和豚鼠 (皮下注射1 m L) 接种, 结果由病料制成的乳剂可使小白鼠和鸽子在2~5日内陆续死亡, 并在尸体内可检出大量的丹毒丝菌, 而豚鼠健康, 无异常。
  
  根据以上实验室诊断结果并结合该病流行病学、典型临床症状及病猪剖检变化可以确诊为猪丹毒病。
  
  致病原因
  
  ①圈舍肮脏潮湿。
  
  ②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
  
  ③引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④摄入粪便。
  
  ⑤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
  
  ⑥温度突变、夏季高温。
  
  ⑦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⑧突然更换日粮。
  
  ⑨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
  
  ⑩病毒感染 -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⑪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
  
  此型常见,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褪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内死亡。 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一天。
  
  亚急性型(疹块型)
  
  病较轻,头一两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
  
  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
  
  慢性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最为常见)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以后急性症状消失,而以关节变形为主,呈现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或数月。
  
  慢性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强使行走,则举止缓慢,全身摇晃。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速、亢进,心律不齐,呼吸急促。此种病猪不能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各蹄壳发生坏死。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愈。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试验室分离鉴定病原进行诊断。这种病原很容易培养。血清学试验结果只能说明患猪接触过病原,不足以当作确诊依据,必须间隔14天作两次血清学试验,如果结果都是滴度升高,才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预防
  
  1、猪丹毒其实并不可怕,只是复杂了,积极治疗,治愈率还是较高的。将个别发病只猪隔离,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小时-36小时内治疗,疗效理想。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头孢类(头孢噻呋钠)。对该细菌应一次性给予足够药量,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病猪只隔离,注射阿莫西林2克/50公斤体重+清开灵注射液20毫升/50公斤体重,每天一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小时,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够,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公斤/吨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克/吨料,拌料治疗,连用3天-5天。
  
  2、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选用二联苗或三联苗,8周龄一次,10周龄-12周龄最好再来一次。防母源抗体干扰,一般8周以前不做免疫接种。
  
  3、疫病流行期间,预防性投药,全群用清开灵颗粒1公斤/吨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600克/吨料,均匀拌料,连用5天。
  
  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避免高温高湿,加强定期消毒。
  
  5、加强饲养管理,屠宰厂、交通运输、农贸市场检疫工作,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天,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每日二次,3-4天为止,加强免疫。
  
  6、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
  
  治疗措施
  
  紧急处理
  
  3.1 急性病例治疗
  
  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是控制的关键。
  
  3.1.1 肌肉注射
  
  氨苄青霉素 (1 g×2支) , 氨基比林 (10 m L×1支) , 地塞米松 (5 mg×3支) , 混合肌注, 每天一次, 连用3天。如果治疗比较及时, 按此方法可在注射后8小时左右降低体温, 在1天内将有明显恢复迹象。以上均按50 kg体重计算给药量。
  
  3.1.2 静脉滴注
  
  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的急性发病病例改用0.9%生理盐水500 m L+乳糖红霉素 (0.5 g×5支) , 静脉滴注, 每天一次, 连用3天。另肌肉注射氨基比林 (10 m L×1支) 帮助退热。
  
  以上两种情况如兼有败血症状的, 肌肉注射VC0.2 g×5支、VK10 mg×5支, 每天2次, 连用2天。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使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 提高治愈率。以上均按50 kg体重计算给药量。
  
  慢性病例或受威胁健康猪的处理
  
  采用拌料给药途径, 添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等进行群体防制, 加强护理, 一般耐过猪只可自行康复。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其他家畜和禽类包括也有病例报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最盛。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防控措施
  
  1 提高警惕
  
  2008年周绪斌等对我国10个省市36个猪场进行了猪丹毒流行病学调查, 选取近1年内未注射过任何猪丹毒疫苗的猪场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36个猪场中, 检测了33个猪场的种猪样品, 其中29个猪场检测出猪丹毒阳性, 猪场阳性率87.88%, 种猪检测样品阳性率为14.19% (110775) 。由此可见, 猪丹毒慢性感染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特别是种猪的慢性感染。
  
  2 坚持自繁自养, 安全引种
  
  引种引进新病原成了很多规模猪场疾病传播最重要并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尽量减少外购猪只, 降低引入新病的风险。
  
  3 降低应激, 提高猪群免疫力
  
  防暑降温, 慎防天气突变或转群带来的应激, 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添加多维、黄芪多糖等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的营养物质。
  
  4加强饲养管理
  
  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 坚持做好猪舍卫生, 定期消毒、猪舍保持清洁通风、粪便及时清理、防饮水污染、保持舍内适宜的湿度、定时驱虫等可降低舍内病原微生物密度, 减轻其危害。
  
  5 依法处理病死猪
  
  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死猪深埋或销毁处理, 对慢性病猪尽早淘汰, 防止其带菌传播。
  
  6 疫苗预防
  
  疫苗免疫依然是预防该病的一个有力措施。多数研究者认为, 免疫接种对猪丹毒引起的关节炎能起到减少发病的作用, 因为接种疫苗后, 不仅减少了急性猪丹毒的发生, 而且也减少了慢性型关节炎的发生[5]。
  
  对于发过该病, 或处在高危区域的受威胁猪场, 针对本场情况采用市面多见的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活疫苗,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等进行免疫即可。公母猪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定期进行猪丹毒免疫接种。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猪丹毒 病毒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