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考星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特征优良,同时还能提高动物体的免疫力,另外,最新研究显示,替米考星个别猪病防治上,还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与临床常用的其它抗生素之间无交叉抗药,在多种动物疾病的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替米考星为白色粉末,味苦。在pH值为2.0-7.4时含量变化很小,在pH值为0.5和13等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易分解。在临床应用中,由于机体胃液中包括水、电解质、脂类、蛋白质和多肽激素,因此胃液的PH值在0.9-1.5之间,所以,口服替米考星在胃中常会被破坏,而且还可能引发机体的胃溃疡。
一、作用机理
(一)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替米考星是半合成的畜禽专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16元环的内酯结构,环上的羟基与糖或取代糖以甙键的方式连接,大环张力较少,因而性质稳定。替米考星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合成起到抗菌作用,其与50S核糖体亚单位可逆性的结合,抑制移位酶的活性,影响核糖体的位移过程,阻碍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生长期抑菌剂。替米考星是目前最为安全的抗生素之一,其毒性较小的部分原因是其不与哺乳动物的80S核糖体结合。
(二)促进机体的防御功能
替米考星具有协同巨噬细胞产生杀菌作用。在正常状态时,存在于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能将集聚在感染部位的细菌、支原体等吞入后,利用自身的消化酶将吞入的病原体杀灭,然后从被杀死的菌体内释放所谓的抗原免疫成分,在淋巴细胞内传递信息,促进抗体的产生。但实际上,被吞入巨噬细胞内的病菌有部分未能被杀灭,而投给替米考星后,则能协同巨噬细胞消化酶杀灭病原菌。研究还证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两种病毒同时感染时引起猪体内巨噬细胞数量的减少,同时降低其免疫功能,而此时投给替米考星,则能协助巨噬细胞使其免疫功能接近正常。替米考星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坏死,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效应,防止炎症加剧。此外,替米考星还可能作为免疫介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机体防御功能。
二、抗菌活性
替米考星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且抗菌谱广,对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霉形体、支原体、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主要用来治疗牛、山羊、绵羊、奶牛、猪、鸡等动物因敏感菌引起的感染疾病,尤其是治疗畜禽呼吸道感染效果更为明显。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及畜禽霉形体具有比泰乐菌素更强的活性。
替米考星碱为生物碱,溶液pH值为碱性;磷酸替米考星为磷酸盐,溶液pH值为酸性。替米考星碱脂溶性较强,而其离子性(水溶性)很差;磷酸替米考星离子性很好(水溶性好),而脂溶性相比替米考星碱则大幅下降。并且,单位质量的两个原料药,替米考星碱的有效含量最高。
替米考星发挥抗菌作用是需要进入细菌细胞内。而细菌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在一个酸性环境才能正常进行。
替米考星碱相比酸性的磷酸替米考星,它进入细菌细胞以后,就改变了酸性环境条件,从而抑制了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使其在抗菌、抗支原体方面,比磷酸替米考星更有优势。而且对于脂溶性较强的替米考星碱来说,进入动物体内,更容易通过细菌的屏障——细胞壁,进入细菌细胞内。而对脂溶性比较差的磷酸替米考星来讲,由于进入细菌细胞的难度大,导致较大量的药物游走在细菌细胞外,其抗菌作用也会大大降低。
早在2004年,国外研究与应用已经证明,替米考星可以有效防控猪蓝耳病。后来,研究也发现,替米考星碱对蓝耳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如下:
替米考星碱很容易在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内聚集,并且,替米考星碱在肺巨噬细胞内的浓度,要比细胞外高出50倍以上。而众所周知,蓝耳病病毒的主要靶向细胞就是肺部的巨噬细胞,蓝耳病毒进入机体便迅速攻入猪的肺泡巨噬细胞。这样,它就通过借助巨噬细胞酸性环境和营养条件,疯狂进行新病毒的装配、复制和繁殖。而大量偏碱性的替米考星碱进入肺泡巨噬细胞后,就改变了巨噬细胞内的酸性环境。也就改变了巨噬细胞内适宜蓝耳病毒复制和繁殖的酸性环境条件!大量碱性替米考星在巨噬细胞内聚集,会使猪肺巨噬细胞出现药物性的“弱碱性环境”,从而使蓝耳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并使肺泡巨噬细胞也间接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