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是影响育肥猪群的第三大关键细菌病原体,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差。HPS病是保育猪的主要传染病,也影响育肥猪和母猪健康,传染性较强,在春秋季发病率会相对较高,介于10%~50%之间,致死率高达5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养猪业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动物疫病之一。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分为33个血清型,其中以猪链球菌2型毒力最强,也是研究得最多的一种菌型。猪链球菌2型是一种严重影响全球养猪业且可感染人的疫病,可能引起细菌性败血症、休克、脑膜炎、永久性听力丧失,甚至死亡。这种病原体的传播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挑战,还对公共卫生造成了潜在威胁。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易与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共同感染,广泛流行且致病。Pm能够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其引起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动物临床中的常见病。该菌是导致猪肺炎和萎缩性鼻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属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关键病原。

1血清型和毒力相关
1.1副猪嗜血杆菌
至今已发现至少有1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1、4、5/12和7较常见,而血清型4和5/12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研究显示,LM96/20、MDR分离株(HPS-1)和易感分离株(HPS-2)均为我国最普遍存在的血清型4,是诱导格拉瑟氏病(Glässer’s disease,GD)的主要病原体。不同的血清型菌株毒力不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其毒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毒力菌株与有毒力的菌株所表现出的破坏作用方面差异不明显,即判定为无毒的血清型菌株可能仍具有致病性。多胺转运蛋白PotD被证明是影响HPS毒力的关键基因,它的缺失以非生物膜生成的细菌形式增强了HPS的毒力。
1.2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的不同菌株血清型毒力的强弱与它的主要毒力因子Apx相关,Apx的产生和分泌至少需要4种相邻的基因C、A、B、D。不同血清型分泌的Apx I、Apx II、Apx III、ApxIV,其毒力强度呈递减式,Apx IV溶血细胞毒素是APP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研究显示,导致传染性胸膜肺炎急性暴发的血清型通常是分泌Apx I的菌株。APP的毒力因子可促进APP定植,还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另外,LPS、CPS、OmlA、Tbps、脲酶等也是APP的毒力因子,它们通过分泌不同的毒素,从而对宿主造成不同的损伤。还有研究表明,purC基因的缺失会显著降低APP的致病性。此外,CpxAR可通过调控rpoE基因的转录来操控pga操纵子的功能,影响生物被膜表达,其缺失也会导致APP毒力下降。
1.3猪链球菌
SS血清表现类型是根据荚膜多糖抗原进行分类,目前已发现至少35种血清型。其中能引起动物感染较强病症的主要是1、2、7和9型,能导致人类致病或致死的主要为血清2型。目前已鉴定出大约60种毒力因子,可将其分为表面与分泌成分、酶类、转录因子与调控系统,以及其他如转运蛋白、分泌系统等毒力因子。在多项研究中,分离株S99检测出Sly基因和mrp基因,说明该株可能具备较强的毒力和致病性。贵州鉴定出血清型1/2型的SS,仅携带SS2强致病性毒力基因之一的mrp也能在较低浓度下致死小鼠。
1.4多杀性巴氏杆菌
根据抗原特征,Pm可被分为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的流行性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研究通常根据荚膜多糖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归类为A、B、D、E和F五个荚膜血清型。每种血清型的宿主嗜性和致病特点都有不同之处。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是Pm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有研究证明在4种猪细胞上rPMT对其具有毒性且对PK15细胞的毒性最大。研究表明,Pm的血清型可以作为它的毒力的标志。Pm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脂多糖、铁调节及铁捕获蛋白、外膜蛋白、菌毛和粘附素、以及唾液酸和透明质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2诊断方法
2.1病原诊断
HPS的分离培养和镜检目前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从病猪的肺部支气管、肝脏和脾脏浆膜表面或脑脊液渗出及心脏血液中分离出病料,在24 h内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分离,将分离出的病原体菌落制作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以便于镜检。
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涂片镜检、生化试验、血清抗体检测等方法,采取支气管渗出物和肺炎病变组织进行镜下检查,制备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随后观察发现形状较为规则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可进一步在无菌环境对该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将其接种于浓度为5%的绵羊血琼脂平板,培养温度控制在37℃下,CO2的浓度维持在10%左右,连续培养1~2 d,平板上会出现β溶血现象。如果将APP放置于普通的琼脂板上操作培养,会发现其并不能够持续生长。如果将APP放置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可观察到浅灰色较为湿润的突起菌落,直径约为1~2 mm。结合血清学试验等,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将病料制作成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紫色的单个或成对排列的球菌,就可以确认为猪链球菌病。在临床实践中,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需与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仔细区分。猪链球菌病患猪眼结膜潮红,颈部、腹部皮肤发绀发紫,化脓性关节炎,剖检可见全身器官水肿和充血。而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猪眼结膜不潮红,无发绀,有渗出性关节炎,剖检可见纤维素性浆膜炎(胸腔、腹腔积水)。
相较之下,猪只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不产生特异性的病理变化,因此单独依赖这些病理变化不能作为该病的唯一诊断标准。在实践中的诊断过程,通过分析发病动物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剖检特征,并结合对患病猪群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初步的临床诊断,如需准确诊断,则必须借助细菌学鉴定。
2.2分子生物学诊断
2.2.1 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
在对HPS的研究中,有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RPA与CRISPR/Cas12a技术的高度敏感检测RPA-CRISPR/Cas12a的裸眼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工作流程简化为以下三步:快速DNA提取、RPA反应和CRISPR/Cas12a切割和检测,整个过程仅需35 min。阳性样本在检测中显现醒目的红色,而阴性样本则呈现蓝色。
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检测用时比传统PCR短,准确率比qPCR高,且无需热循环仪,直接在样品采集现场进行快速检测,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
2.2.2 PCR诊断
普通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和数字PCR均可用于HPS的诊断。其中,普通PCR是最原始且最简单的PCR方法。荧光定量PCR能够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主要通过插入性染料或荧光探针监测PCR过程中的荧光强度,从而比较不同样品中的DNA水平。数字PCR则将样品划分为多个PCR反应,每个反应中最多仅含有一个模板,通过统计阳性和阴性反应来确定初始样品中模板分子的数量。此方法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核酸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引物进行设计,针对病料中的核酸物质,采用扩增处理方法,由于引物的特异性强,扩增后如果结果为阳性,说明猪存在病原感染情况,可确诊胸膜肺炎。
2.2.3高分辨率熔解(HRM)分析
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高亮度的dsDNA结合染料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PCR熔解曲线上的微小差异。此方法具备低成本、低消耗和工作流程简单且快速的优点。有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高分辨率熔解方法,将HPS分离株的鉴定、血清分型和推定毒力预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分子测定手段。新型HRM检测不仅有助于应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还可用于鉴定HPS潜在毒力GPS-HRM1,并能够区分已知的15种血清型。
2.2.4重组酶辅助扩增(RAA)检测方法
RAA检测是一种新型的体外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仅需一种引物即可实现检测。该技术结合重组酶、单链结合蛋白和DNA聚合酶,可在37~42℃恒温条件下实现快速扩增核酸。RAA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操作简便以及无需热循环仪等显著优点。扩增后,产物可通过侧向层析试纸和便携式蓝光成像仪进行现场实时检测。
2.2.5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LAMP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该技术通过在55℃水浴中反应1 h后可以高效的扩增HPS核酸。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 I即可通过肉眼观察结果。然而,该技术通常需要4~6个设计复杂的引物在60~65℃下才能鉴定靶基因的不同区域,过多的引物会增加假阳性扩增的风险,从而影响所获结果的准确性。
2.2.6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将大量核酸探针固定在载体上,并利用荧光标记,使目标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结合。这一方法能够有效用于SS的毒力基因检测与分析。
2.3血清学
血清学实验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传统的血清学分析方法在检测SS时常常出现假阳性,且制备抗血清所需时间较长,此外,每次检测通常仅限于一种病原体。通过ELISA可检测病猪体内是否产生了特定的抗体,该检测可帮助确认是否曾经受到链球菌感染。
3疫苗进展
HPS、APP和SS这三种猪病原体的受体来自同一祖先且都依赖受体生存,因此,针对任一病原体开发的疫苗抗原都有可能对其他两种病原体产生交叉保护。研究表明,用突变TbpB配制的疫苗不仅可以保护仔猪免受HPS的侵害还能防止在HPS地方性定植的猪场饲养的仔猪中自然定植。TbpBY167A-based vaccine可以保护猪免受副猪嗜血杆菌SV7引发的GD,也可用于怀孕母猪,并诱导高滴度的母源抗体,从而减少HPS在仔猪中的定植。
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HPS感染的主要措施。母猪接种的疫苗由一种蛋白质片段F4(一种仅在强毒力的HPS菌株中发现的蛋白质片段)构成,母猪接种该疫苗不会影响那些定植于上呼吸道且无法到达肺部的共生无毒菌株,且仔猪在感染后比未接种疫苗的母猪诞下的仔猪的体重增加更多,更加健康。有研究设计的多表位疫苗由来源于HPS核心基因组的外膜蛋白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组成,具有免疫原性强、无毒、无致敏性,理化性质稳定的优点,且能引发有效的免疫反应。此外,粗荚膜提取物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具有免疫原性特性的候选疫苗。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一些致病因素是否存在并在APP致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当前疫苗防控效果仍不理想,PCP的灭活疫苗在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虽然以毒素和灭活疫苗结合而成的亚单位疫苗在交叉免疫保护方面表现出色,但其研发相对困难;口服微载体疫苗能有效诱导免疫反应并提供保护。有研究发现,APP的毒力因子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这为疫苗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转基因植物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将ΔpurC作为疫苗,都显示出极大的开发潜力。
SS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另外还有兼有活菌苗和灭活菌苗优点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研究表明,ISA201疫苗在免疫仔猪中能够显著诱导最高水平的抗体,并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同时副反应较轻。因此,ISA201被确定为研发链球菌灭活疫苗的优选佐剂。有研究发现,机体在面对猪链球菌HA9801菌株的攻击时,GMD蛋白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然而,GMD蛋白在其他血清型的SS中的免疫保护作用尚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研究表明,通过将四种重组蛋白(rOmpA、rOmpH、rOmp87和rVacJ)组合并与佐剂共同制备,可以研发出一种四组分亚单位疫苗,用以预防PmA引起的猪巴氏杆菌病。有研究证明PM-18弱毒菌株作为多杀巴氏杆菌病的天然弱毒疫苗菌株的安全性尚可。有研究用A4、A8、A9和A11 4株猪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灭活疫苗,其对仔猪的保护率达75%。
4小结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这4种菌是猪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致病菌,其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或药物。因此,为避免耐药性问题,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概述了这四种细菌的血清型毒力、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进展,为防控由此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养猪业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动物疫病之一。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分为33个血清型,其中以猪链球菌2型毒力最强,也是研究得最多的一种菌型。猪链球菌2型是一种严重影响全球养猪业且可感染人的疫病,可能引起细菌性败血症、休克、脑膜炎、永久性听力丧失,甚至死亡。这种病原体的传播不仅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挑战,还对公共卫生造成了潜在威胁。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易与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共同感染,广泛流行且致病。Pm能够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其引起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动物临床中的常见病。该菌是导致猪肺炎和萎缩性鼻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属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关键病原。

1血清型和毒力相关
1.1副猪嗜血杆菌
至今已发现至少有1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1、4、5/12和7较常见,而血清型4和5/12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研究显示,LM96/20、MDR分离株(HPS-1)和易感分离株(HPS-2)均为我国最普遍存在的血清型4,是诱导格拉瑟氏病(Glässer’s disease,GD)的主要病原体。不同的血清型菌株毒力不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其毒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毒力菌株与有毒力的菌株所表现出的破坏作用方面差异不明显,即判定为无毒的血清型菌株可能仍具有致病性。多胺转运蛋白PotD被证明是影响HPS毒力的关键基因,它的缺失以非生物膜生成的细菌形式增强了HPS的毒力。
1.2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的不同菌株血清型毒力的强弱与它的主要毒力因子Apx相关,Apx的产生和分泌至少需要4种相邻的基因C、A、B、D。不同血清型分泌的Apx I、Apx II、Apx III、ApxIV,其毒力强度呈递减式,Apx IV溶血细胞毒素是APP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研究显示,导致传染性胸膜肺炎急性暴发的血清型通常是分泌Apx I的菌株。APP的毒力因子可促进APP定植,还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另外,LPS、CPS、OmlA、Tbps、脲酶等也是APP的毒力因子,它们通过分泌不同的毒素,从而对宿主造成不同的损伤。还有研究表明,purC基因的缺失会显著降低APP的致病性。此外,CpxAR可通过调控rpoE基因的转录来操控pga操纵子的功能,影响生物被膜表达,其缺失也会导致APP毒力下降。
1.3猪链球菌
SS血清表现类型是根据荚膜多糖抗原进行分类,目前已发现至少35种血清型。其中能引起动物感染较强病症的主要是1、2、7和9型,能导致人类致病或致死的主要为血清2型。目前已鉴定出大约60种毒力因子,可将其分为表面与分泌成分、酶类、转录因子与调控系统,以及其他如转运蛋白、分泌系统等毒力因子。在多项研究中,分离株S99检测出Sly基因和mrp基因,说明该株可能具备较强的毒力和致病性。贵州鉴定出血清型1/2型的SS,仅携带SS2强致病性毒力基因之一的mrp也能在较低浓度下致死小鼠。
1.4多杀性巴氏杆菌
根据抗原特征,Pm可被分为多种血清型,各血清型的流行性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研究通常根据荚膜多糖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归类为A、B、D、E和F五个荚膜血清型。每种血清型的宿主嗜性和致病特点都有不同之处。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是Pm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有研究证明在4种猪细胞上rPMT对其具有毒性且对PK15细胞的毒性最大。研究表明,Pm的血清型可以作为它的毒力的标志。Pm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脂多糖、铁调节及铁捕获蛋白、外膜蛋白、菌毛和粘附素、以及唾液酸和透明质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2诊断方法
2.1病原诊断
HPS的分离培养和镜检目前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从病猪的肺部支气管、肝脏和脾脏浆膜表面或脑脊液渗出及心脏血液中分离出病料,在24 h内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分离,将分离出的病原体菌落制作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以便于镜检。
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涂片镜检、生化试验、血清抗体检测等方法,采取支气管渗出物和肺炎病变组织进行镜下检查,制备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随后观察发现形状较为规则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可进一步在无菌环境对该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将其接种于浓度为5%的绵羊血琼脂平板,培养温度控制在37℃下,CO2的浓度维持在10%左右,连续培养1~2 d,平板上会出现β溶血现象。如果将APP放置于普通的琼脂板上操作培养,会发现其并不能够持续生长。如果将APP放置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可观察到浅灰色较为湿润的突起菌落,直径约为1~2 mm。结合血清学试验等,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确诊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将病料制作成涂片并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紫色的单个或成对排列的球菌,就可以确认为猪链球菌病。在临床实践中,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需与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仔细区分。猪链球菌病患猪眼结膜潮红,颈部、腹部皮肤发绀发紫,化脓性关节炎,剖检可见全身器官水肿和充血。而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猪眼结膜不潮红,无发绀,有渗出性关节炎,剖检可见纤维素性浆膜炎(胸腔、腹腔积水)。
相较之下,猪只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不产生特异性的病理变化,因此单独依赖这些病理变化不能作为该病的唯一诊断标准。在实践中的诊断过程,通过分析发病动物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剖检特征,并结合对患病猪群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初步的临床诊断,如需准确诊断,则必须借助细菌学鉴定。
2.2分子生物学诊断
2.2.1 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
在对HPS的研究中,有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RPA与CRISPR/Cas12a技术的高度敏感检测RPA-CRISPR/Cas12a的裸眼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工作流程简化为以下三步:快速DNA提取、RPA反应和CRISPR/Cas12a切割和检测,整个过程仅需35 min。阳性样本在检测中显现醒目的红色,而阴性样本则呈现蓝色。
RP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检测用时比传统PCR短,准确率比qPCR高,且无需热循环仪,直接在样品采集现场进行快速检测,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
2.2.2 PCR诊断
普通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和数字PCR均可用于HPS的诊断。其中,普通PCR是最原始且最简单的PCR方法。荧光定量PCR能够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主要通过插入性染料或荧光探针监测PCR过程中的荧光强度,从而比较不同样品中的DNA水平。数字PCR则将样品划分为多个PCR反应,每个反应中最多仅含有一个模板,通过统计阳性和阴性反应来确定初始样品中模板分子的数量。此方法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核酸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引物进行设计,针对病料中的核酸物质,采用扩增处理方法,由于引物的特异性强,扩增后如果结果为阳性,说明猪存在病原感染情况,可确诊胸膜肺炎。
2.2.3高分辨率熔解(HRM)分析
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高亮度的dsDNA结合染料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PCR熔解曲线上的微小差异。此方法具备低成本、低消耗和工作流程简单且快速的优点。有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高分辨率熔解方法,将HPS分离株的鉴定、血清分型和推定毒力预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分子测定手段。新型HRM检测不仅有助于应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还可用于鉴定HPS潜在毒力GPS-HRM1,并能够区分已知的15种血清型。
2.2.4重组酶辅助扩增(RAA)检测方法
RAA检测是一种新型的体外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仅需一种引物即可实现检测。该技术结合重组酶、单链结合蛋白和DNA聚合酶,可在37~42℃恒温条件下实现快速扩增核酸。RAA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强特异性、操作简便以及无需热循环仪等显著优点。扩增后,产物可通过侧向层析试纸和便携式蓝光成像仪进行现场实时检测。
2.2.5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LAMP是一种新兴的核酸扩增方法。该技术通过在55℃水浴中反应1 h后可以高效的扩增HPS核酸。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 I即可通过肉眼观察结果。然而,该技术通常需要4~6个设计复杂的引物在60~65℃下才能鉴定靶基因的不同区域,过多的引物会增加假阳性扩增的风险,从而影响所获结果的准确性。
2.2.6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将大量核酸探针固定在载体上,并利用荧光标记,使目标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结合。这一方法能够有效用于SS的毒力基因检测与分析。
2.3血清学
血清学实验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传统的血清学分析方法在检测SS时常常出现假阳性,且制备抗血清所需时间较长,此外,每次检测通常仅限于一种病原体。通过ELISA可检测病猪体内是否产生了特定的抗体,该检测可帮助确认是否曾经受到链球菌感染。
3疫苗进展
HPS、APP和SS这三种猪病原体的受体来自同一祖先且都依赖受体生存,因此,针对任一病原体开发的疫苗抗原都有可能对其他两种病原体产生交叉保护。研究表明,用突变TbpB配制的疫苗不仅可以保护仔猪免受HPS的侵害还能防止在HPS地方性定植的猪场饲养的仔猪中自然定植。TbpBY167A-based vaccine可以保护猪免受副猪嗜血杆菌SV7引发的GD,也可用于怀孕母猪,并诱导高滴度的母源抗体,从而减少HPS在仔猪中的定植。
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HPS感染的主要措施。母猪接种的疫苗由一种蛋白质片段F4(一种仅在强毒力的HPS菌株中发现的蛋白质片段)构成,母猪接种该疫苗不会影响那些定植于上呼吸道且无法到达肺部的共生无毒菌株,且仔猪在感染后比未接种疫苗的母猪诞下的仔猪的体重增加更多,更加健康。有研究设计的多表位疫苗由来源于HPS核心基因组的外膜蛋白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组成,具有免疫原性强、无毒、无致敏性,理化性质稳定的优点,且能引发有效的免疫反应。此外,粗荚膜提取物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具有免疫原性特性的候选疫苗。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一些致病因素是否存在并在APP致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当前疫苗防控效果仍不理想,PCP的灭活疫苗在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虽然以毒素和灭活疫苗结合而成的亚单位疫苗在交叉免疫保护方面表现出色,但其研发相对困难;口服微载体疫苗能有效诱导免疫反应并提供保护。有研究发现,APP的毒力因子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这为疫苗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转基因植物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将ΔpurC作为疫苗,都显示出极大的开发潜力。
SS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另外还有兼有活菌苗和灭活菌苗优点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研究表明,ISA201疫苗在免疫仔猪中能够显著诱导最高水平的抗体,并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同时副反应较轻。因此,ISA201被确定为研发链球菌灭活疫苗的优选佐剂。有研究发现,机体在面对猪链球菌HA9801菌株的攻击时,GMD蛋白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然而,GMD蛋白在其他血清型的SS中的免疫保护作用尚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研究表明,通过将四种重组蛋白(rOmpA、rOmpH、rOmp87和rVacJ)组合并与佐剂共同制备,可以研发出一种四组分亚单位疫苗,用以预防PmA引起的猪巴氏杆菌病。有研究证明PM-18弱毒菌株作为多杀巴氏杆菌病的天然弱毒疫苗菌株的安全性尚可。有研究用A4、A8、A9和A11 4株猪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灭活疫苗,其对仔猪的保护率达75%。
4小结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这4种菌是猪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致病菌,其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或药物。因此,为避免耐药性问题,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概述了这四种细菌的血清型毒力、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进展,为防控由此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