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作为当前养猪业三大疫病之一,若引种隔离驯化不当,将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猪蓝耳病阳性场而言,引进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是为了杜绝外源血清型猪蓝耳病病毒对猪场稳定猪群的冲击,但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对猪蓝耳病阳性猪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避免引入新的猪蓝耳病毒株,但若未作驯化或驯将给猪场带米不的波动。因比,如何做好隔离-驯化-监测,确保后备种猪入群不对原种群产生影响,值得重点考量。
业界已知的猪蓝耳病驯化方式主要包括:疫苗驯化、野毒驯化,而野毒驯化包括:血清驯化、活体接触驯化、病料接触驯化。伍少钦等指出血清驯化是控制和维持猪蓝耳病稳定的有效措施,合理使用,可以多年保持猪蓝耳病阳性场的稳定。本文旨在分享猪蓝耳病(非免疫)阳性场多批次引入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的猪蓝耳病驯化方式探索,各批次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分别采取活体接触驯化、J血清全群肌注驯化、血清同栏个体肌注驯化三种方式,探索适合该猪蓝耳病(非免疫)阳性场最优驯化方式。
驯化方式一:活体接触驯化
结合后备猪每日2次的诱情,现场采用本场青年公猪与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接触,01批后备种猪接触驯化效果如表1:接触驯化第30天,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100%;接触驯化第43天,有1份血清合样猪蓝耳病抗原CT值35.04;驯化效果较好,但猪群猪蓝耳病抗原转阴时间较长。
鉴于01批后备种猪活体接触驯化效果较好,02批后备种猪随即使用同一头青年公猪进行诱情接触驯化,驯化效果如表2:接触驯化第31天,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100%;接触驯化第53天,有1份血清合样猪蓝耳病抗原CT值36.4;驯化效果较好,但猪群猪蓝耳病抗原转阴时间更长。
03批后备种猪采取前两批后备种猪同样的驯化方式,驯化效果如表3:接触驯化第21天,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0%,猪蓝耳病抗原均未转阳;接触驯化第35天,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0%,有1份血清合样猪蓝耳病抗原CT值26.8;驯化效果很差,分析原因可能是接触驯化的青年公猪已经不排毒,后通过对该青年公猪采血检测,证实了这个猜想。
因此,活体接触驯化存在供接触的活体排毒与否的不确定性,以及排毒量的不均一性,每批次后备种猪驯化效果参差不齐,并不适合长期从外部引种采取的驯化方式。
驯化方式二:血清全群肌注驯化
04批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收集本场育成前期猪蓝耳病转阳阳性血清,进行全群后备种猪肌注2次猪蓝耳病阳性血清,驯化效果如表4:肌注驯化第7天,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5.5%,猪蓝耳病抗原100%转阳:肌注驯化第31天,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100%,3份血清合样猪蓝耳病抗原弱阳性,其余血清阴性;肌注驯化第38天,猪蓝耳病抗原全部转阴;驯化效果好,血清转阴速度快,但该批次后备种猪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长白猪消瘦明显。
驯化方式三:血清同栏个体肌注驯化
05批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收集04批后备种猪当时驯化过程猪蓝耳病阳性血清,同时检测排除ASFV、PEDV和PRV,对每栏挑选2头(存栏6~8头/栏后备种猪)较健壮后备种猪进行肌注2次猪蓝耳病阳性血清同栏其余后备种猪不进行肌注血清,让攻毒的后备种猪排毒后同群后备种猪自然感染,驯化效果如表5:个体肌注驯化第14天,全群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30.21%,血清猪蓝耳病抗原97%转阳;个体肌注驯化第37天,全群猪蓝耳病N蛋白抗体阳性率100%,血清合样猪蓝耳病抗原全阴;驯化效果好,转阴速度快,同时该批后备种猪驯化过程未出现明显波动,猪群较为健康。
结论
综合以上三种驯化方式,进行优缺点汇总分析:本场最终选择效果较好且相对温和的驯化方式三。当然猪场要想缩短驯化入群间隔,可继续通过荧光定量PCR法确定驯化用血清中的病毒载量以及小群临床实验确定血清最佳稀释比例,并结合前后药物保健,全群血清肌注驯化或许是更佳的猪蓝耳病双阴后备种猪驯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