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24)》统计,我国养猪场因慢性消瘦性疾病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47.8亿元,占疫病总损失的21.3%。
此类疾病具有潜伏期长(14-60天)、群体发病率高(15%-35%)、致死率差异大(5%-80%)等特点,是育肥猪生长性能下降的核心因素。
01病毒性消耗疾病
1、猪瘟(CSF):2023年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国内并没有完全消除猪瘟,中小猪场的非典型猪瘟感染率约7.2%。
猪瘟慢性病例表现为渐进性消瘦(日均减重0.3-0.5kg)、交替性腹泻,剖检可见纽扣状肠溃疡(阳性率82%)典型病变。
2、圆环病毒(PCV2、3):圆环病毒普遍存在与猪场,特别是密度较大,环境恶劣的猪场,感染率约68%。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导致日增重下降40%,死亡率达80%-100%,淋巴结肿大(直径>2cm)是典型病变。
02细菌性肠源疾病
1、猪痢疾:密螺旋体感染后,3-4周龄仔猪发病率达60%,粪便含血黏液(检测阳性率34.7%),抗菌治疗有效率仅68%。
2、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1-4月龄猪持续性水样腹泻(日均排粪量>5L),肠壁增厚至0.8-1.2cm(正常0.3cm),磺胺类药物治愈周期需7-10天。
3、猪回肠炎:参考猪增生肠炎对猪场造成的经济损失
4、副猪嗜血杆菌:参考您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了解程度如何?
03寄生虫感染
蛔虫与疥螨:2024年华南农大调研显示,未驱虫猪场寄生虫感染率超75%,感染猪日均采食量减少18%,料肉比升高0.3。
疥螨引起的问题:请参考文章猪场疥螨的经济影响
04代谢性疾病
1、代谢失衡:如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常见于硒/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白肌病(心肌、骨骼肌坏死),或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的骨软症、佝偻病,主要包括能量摄入不足(日均代谢能<12MJ时,日增重下降200g);氨基酸失衡(赖氨酸缺乏可使蛋白质沉积率降低40%);微量元素缺乏(锌、硒缺乏导致消化酶活性下降50%-70%)。
2、酶系统异常: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下降(血硒水平降低)引发的氧化应激。
3、多系统损伤:常累及骨骼、肌肉、神经等,表现为运动障碍、痉挛、共济失调等。
05营养性衰竭
慢性消耗表现:消瘦、贫血、腹泻、被毛粗糙,严重时伴发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圆环病毒继发感染)。主要原因:
1、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需求激增,导致机体长期处于负营养平衡状态,引发生长发育停滞、免疫力下降及器官萎缩的病理过程。
2、摄入不足:饲料营养不全(如必需氨基酸、维生素A缺乏)、霉变或抗营养因子干扰吸收。
3、生理需求增加:妊娠、泌乳、快速生长期营养需求未被满足,如哺乳母猪低血钙瘫痪。
06免疫抑制疾病
1、免疫系统损伤: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或非传染性因素(如毒素、应激)破坏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或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导致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2、免疫系统抑制:
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如蓝耳病病毒(PRRSV)通过抗体促进病毒复制,抑制巨噬细胞功能,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减少至50%后,继发感染率将提升3倍。
免疫逃逸:伪狂犬病毒(PRV)通过干扰免疫信号通路,抑制关键免疫分子活性。
持续性感染:圆环病毒(PCV2)感染后引发淋巴细胞凋亡,导致长期免疫抑制。
3、免疫抑制疾病
蓝耳病病毒(PRRSV):靶向破坏肺泡巨噬细胞,抑制非特异性免疫。
圆环病毒2型(PCV2):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和单核细胞异常增殖,降低抗原递呈能力。
猪瘟病毒(CSFV):损害单核吞噬系统,引发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应答减弱。
伪狂犬病毒(PRV):通过潜伏感染和干扰细胞因子分泌抑制免疫。
4、细菌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破坏呼吸道纤毛,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促进继发感染。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加重呼吸道疾病。
07三级防控体系
一.标准化诊断
1、实验室检测:采用ELISA检测猪瘟抗体(阻断率>40%为阳性),PCR确诊圆环病毒(CT值<35判定感染)。
2、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关注每月生长性能:
日增重阈值:<500g时启动病原检测
料肉比警戒线:>2.8时排查寄生虫或代谢病
腹泻频率:周发生率>5%需检测细菌
二.精准预防和治疗方案(可参考如下方案,如有需要可留言)
三、预防性管理措施
1、提供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减少霉菌毒素,减少代谢和营养性缺乏。
2、环境控制:保持猪舍氨气<25ppm,相对湿度65%-75%,密度<0.8㎡/头,可降低发病率37%。
3、生物安全:执行"3-5-7消毒法"(3种消毒剂轮换、5天间隔、7℃以上水温),车辆用2%戊二醛浸泡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