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日益成熟后,猪蓝耳病的危害又被凸显出来了;回顾近28年的猪蓝耳病防控经历,为什么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各种抗猪蓝耳病药物层出不穷,但是至今猪蓝耳病仍然是猪场除了非洲猪瘟以外的头号疫病;其中的原因值得认真反思,并通过反思提出确实有效的防控对策。下面就笔者对猪蓝耳病防控现状的反思和提出的防控对策简述如下,供行业参考。
1我国猪蓝耳病防控措施的变化过程
1996—2000年期间是我国猪蓝耳病从确诊到通过种猪向全国各地扩散的阶段。虽然已有抗体检测作为引种检疫和实验室诊断的工具;但是由于大部分猪场没有引种检疫的意识,所以到2000年时全国各地80%以上的场都已成为猪蓝耳病阳性场;防控措施主要围绕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进行,个别科研机构参照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开始研发和试用弱毒疫苗进行防控。
2000—2006年期间是我国猪蓝耳病在各种防控方案争议中进一步危害养殖业的阶段。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在防控保育仔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中的效果逐步得到了行业认可,但是其对怀孕母猪的潜在危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006—2012年期间随着猪蓝耳病变异毒株的分离确诊,寄予厚望的免费灭活疫苗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在走了一段弯路后促使行业重新意识到了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在防控保育仔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中的优点,并开始不断研发出不同毒株的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但是其对怀孕母猪的潜在危害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验室诊断方面,PCR、qPCR检测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2012—2018年期间随着各种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在怀孕母猪上的盲目接种,猪蓝耳病病毒基因重组、毒力返强病例日益增多;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在同一猪场或不同猪场的使用效果出现了显著差异,因而通过基因测序选择疫苗曾经风靡一时,大环内酯类抗菌素、中药、脂肪酸等产品趁机介入了猪蓝耳病的防控方案;同时改进后的灭活疫苗又开始引起关注了。
2018年至今随着非洲猪瘟的暴发流行和得到有效控制,猪蓝耳病的危害又被凸显出来。同时为了防控非洲猪瘟建立起来的生物安全措施又为猪蓝耳病的阳性稳定和净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猪蓝耳病净化已经成为了猪蓝耳病防控的趋势。
2猪蓝耳病防控上的几个误区
2.1怀孕母猪接种活疫苗
猪蓝耳病病毒与其他病原体不同的一点是在怀孕后期能够穿透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所以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早产;大量的研究证实现有的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同样可以穿透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因此在怀孕期接种猪蓝耳病弱毒疫苗虽然不会引起早产,但由于胎儿的早期感染造成的危害更大;研究证实胎儿感染猪蓝耳病病毒会造成胸腺萎缩和免疫耐受,由此对仔猪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双重伤害: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和对猪蓝耳病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这就是目前猪蓝耳病难防难治的主要根源。
2.2盲目迷信药物抗病毒
由于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变化无常(根源是弱毒疫苗的胎盘感染),中药和脂肪酸产品趁机而入;虽然有实验室试验结果支持这些产品的抗猪蓝耳病病毒能力,但是按照所需药物浓度计算,每t饲料需要添加20 kg以上才能起效,而这样的成本对商品猪是不能承受的。其实大部分中药是通过提升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来抗病毒感染的、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脂肪酸产品由于增加了营养而使猪群的毛色光亮、并不是抗猪蓝耳病病毒产生的效果。由于这些产品并不能真正地阻止猪蓝耳病病毒的感染和传播,结果使得疫情更加复杂。
2.3盲目迷信空气过滤的作用
虽然猪蓝耳病病毒可以通过空气短距离(500~1 000 m)传播,但这是小概率事件;人员进出、污染的饲料等都可以传播猪蓝耳病病毒,因此认为安装了空气过滤设备就可以确保不发生猪蓝耳病是不切实际的。
2.4忽视精液带毒传播途径
随着物流的便利化、精液的长距离运输已经常态化,由此带来了对远方的种公猪站的健康状况较难了解;因此必须要对每批精液检测猪蓝耳病病毒核酸,但是目前相当部分猪场仅仅检测了非洲猪瘟病毒核酸。
2.5忽视源头管控
带毒的怀孕母猪、带毒的后备种猪、带毒的公猪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三大源头,是有效防控猪蓝耳病的关键点;但是由于这些带毒猪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许多猪场就把防控重点放在出现临床症状的保育猪群和部分流产母猪上面;结果表面上临床症状控制住了,但每批仔猪都要经历一次感染过程。
2.6如何维持阳性稳定或阴性没有明确的方案
纵观近几年的猪蓝耳病研究报告和各种学术会议,都在介绍如何达到猪蓝耳病阳性稳定或阴性的方案和措施,极少探讨如何去维持阳性稳定或阴性;所以已经阴性的猪场时刻在担忧什么时候又暴发了,阳性场都在犹豫是否有必要去实现阳性稳定或阴性。
2.7过度关注猪蓝耳病病毒的基因变异或重组,而遗忘了防控传染病的基本原理
通过基因测序来选择猪蓝耳病疫苗的失败和疫苗毒株愈来愈多而猪蓝耳病疫情越来越复杂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对容易发生病毒基因变异或重组的猪蓝耳病来说,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比不断研发新毒株疫苗来追赶病毒的变异所产生的效果更确切更有效。
3基于传染病传播的基本原理,制定有效的猪蓝耳病防控措施
3.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要从阳性场中猪蓝耳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着手采取措施,而不是纠结于如何提升易感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上。猪蓝耳病阳性场的传染源主要是带毒母猪,传播途径主要是母-仔间的胎盘传播、母-仔间的水平传播、断奶仔猪间的水平传播和带毒精液传播,以及在疫病暴发期间的通风系统传播、蚊子苍蝇等传播。所以保持母猪群的稳定和不排毒是有效防控猪蓝耳病的关键点,这就要求母猪群禁止使用活疫苗免疫;可以使用新型灭活疫苗,阻止母-仔间的胎盘传播或水平传播(可通过检测脐带血和阉割液中猪蓝耳病病毒核酸来进行评估)。保育仔猪严格做到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可以通过批次化生产来协助),以阻断断奶仔猪间的水平传播。保持公猪群的阴性,并对每批精液在检测非洲猪瘟核酸时检测猪蓝耳病核酸。在疫病暴发期间及时做好下风向猪舍猪群的预防保健工作,并做好灭蚊蝇、灭鼠等工作。
3.2加强后备种猪的隔离、驯化工作
带毒的后备种猪是另一重要的传染源,所以必须引进或自己培育猪蓝耳病阴性的后备种猪,并做好隔离、驯化工作。由于常规的猪蓝耳病核酸、N蛋白抗体检测可能会漏检部分带毒种猪,所以对后备种猪的种源场除了做好引种前的现场采样检测外还要延伸调查一年之前的检测报告,同时还应该检测猪蓝耳病GPs蛋白抗体(这组蛋白抗体更能反映猪群的猪蓝耳病免疫力和感染状况);在隔离、驯化期间可以使用新型灭活疫苗来提升免疫力,同时接种其他疫病的疫苗并与本场准备淘汰的母猪混养,以建立与本场生产母猪群相似的免疫力。
4维持猪蓝耳病阳性稳定或阴性的必要措施
4.1优化后备种猪入群前的各项检测
引进或自己培育的后备种猪必须是猪蓝耳病阴性的,检测项目包括病毒核酸、N蛋白抗体、GPs蛋白抗体,除了现场采样检测外还应延伸调查一年之前的检测报告。
4.2与防控非洲猪瘟的各项措施紧密结合起来
在防控非洲猪瘟建立的所有检测项目中,同时检测猪蓝耳病(可以选用非洲猪瘟和猪蓝耳病二重PCR检测试剂盒);发现阳性样品时立即采取与防控非洲猪瘟相同的措施。
4.3种猪群停用活疫苗
阳性稳定场可以选用新型灭活疫苗对种猪群和后备种猪定期进行免疫或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有效的药物定期进行保健。
5结语
综上所述,猪蓝耳病难防难控的根源是胎盘感染对仔猪造成的双重伤害,而不是基因变异导致的;因此有效防控猪蓝耳病的第一步是种猪群停用活疫苗;第二步是通过封群或灭活疫苗干预的方式加速降低种猪群的猪蓝耳病病毒载量,直至全部清除;第三步是保育猪的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或分点饲养来阻止猪蓝耳病毒的水平传播;第四步是做好后备种猪的隔离和驯化来阻止新毒株的传入;第五步是通过检测来巩固生物安全防线,阻止外来毒株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