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该病的传播途径多样,既包括直接接触传播,也包括间接接触传播。在直接传播中,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鼻腔渗出物等传播病菌。例如,在猪群密集饲养的环境中,猪只之间接触频繁,容易传播疾病。而间接接触传播也不容忽视,如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槽、水槽,未经严格消毒的运输车辆在运输猪只过程中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易感,但以幼猪最易发病,尤其是2~5月龄的猪。随着年龄的增长,猪的抵抗力逐渐增强。该病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但春秋季节发病相对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一旦猪场发生该病,很难彻底清除。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如果防疫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疾病在猪群中持续传播,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1 流行症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该病的传播途径多样,既包括直接接触传播,也包括间接接触传播。在直接传播中,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鼻腔渗出物等传播病菌。例如,在猪群密集饲养的环境中,猪只之间接触频繁,容易传播疾病。而间接接触传播也不容忽视,如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槽、水槽,未经严格消毒的运输车辆在运输猪只过程中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易感,但以幼猪最易发病,尤其是2~5月龄的猪。随着年龄的增长,猪的抵抗力逐渐增强。该病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但春秋季节发病相对较多,常呈地方性流行,一旦猪场发生该病,很难彻底清除。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如果防疫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疾病在猪群中持续传播,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2 临床症状
患病猪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频繁地打喷嚏,声音响亮且较为急促。与普通感冒等引起的打喷嚏不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引发的打喷嚏较为持续,且随着病情发展,打喷嚏的频率会逐渐增加。鼻涕初期为透明的黏液样,随着病情加重,会变得黏稠,甚至出现脓性或血样分泌物。这种鼻涕不仅会影响猪的呼吸,还会在猪的鼻孔周围形成结痂,进一步阻碍呼吸。在疾病的中后期,部分患病猪只会出现鼻出血的症状叫,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猪贫血和虚弱。鼻甲骨的萎缩使得鼻腔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鼻子的外形出现异常,其鼻子会逐渐缩短、上翘或歪斜。患病猪的面部看起来更加狭窄,与健康猪的面部形态有明显差异。患病猪常伴有结膜炎,眼结膜发红、肿胀,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会黏附在猪的眼睛周围,影响猪的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结膜炎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引发角膜炎等更严重的眼部疾病。泪水与尘土会凝集在猪的眼睛下方形成半月形泪痕湿润区,即泪斑。泪斑的出现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3 诊断方法
3.1 临床诊断
依据症状进行诊断,如频繁打喷嚏、流鼻涕、鼻出血、鼻外形改变、眼部出现结膜炎和泪斑、生长发育迟缓等典型症状,可初步怀疑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但这些症状并非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所特有,其他一些呼吸道疾病或鼻部疾病也可能有类似症状,因此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群体观察也很重要,若同群猪中有多头发病,且症状表现较为一致,患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还需留意观察猪群的饲养环境以及饲养管理状况等方面,以便排除由环境因素所引发频繁打喷嚏、流鼻涕等类似症状。
3.2 实验室诊断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采集患病猪的鼻腔分泌物、病变组织等样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等,进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培养,培养条件一般为37℃恒温培养箱,且需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氧气含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结合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如果分离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作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重要诊断依据。还可以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如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猪血清中针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异性抗体。凝集试验操作相对简单,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有限。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定量检测抗体水平,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血清学检测结果可辅助临床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因为抗体的存在仅表明猪曾经接触过病原菌,不一定代表正在发病。还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菌的核酸。该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菌,同时结合测序技术,对病原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作用。
3.3 鉴别诊断
3.3.1 与其他鼻炎类疾病的鉴别
普通鼻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环境因素引起,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等,一般不会出现面部变形和生长发育异常。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可以进行区分。过敏性鼻炎则多由过敏原引起或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发病具有季节性。症状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相似,但一般没有病原菌感染,可通过检测过敏原和排除病原菌进行鉴别。
3.3.2 与其他引起面部变形的疾病鉴别
猪因意外碰撞、咬伤等外伤导致的面部变形,有明显的外伤史,且一般不会出现鼻炎症状和生长发育异常。通过病史调查和临床检查可以区分。某些猪可能存在先天性的面部畸形,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不同。此外,先天性畸形一般不会伴有鼻炎症状和生长发育问题。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为了维持饲养场所的卫生和健康,需确保环境干燥且通风良好。定期清理粪便和污水,每天至少清理1次粪便,每周对饲养场地进行全面冲洗和消毒,可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剂交替使用,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碘伏等,防止潮湿环境孳生细菌和病毒。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出现过度拥挤。根据猪只种类和大小合理安排空间,确保每头猪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至关重要,建议安装温度和湿度监测设备,对于仔猪而言,适宜的温度为28~30℃,湿度为60%~70%。饲料方面,提供优质、均衡的饲料,合理调整饲喂量和饲喂时间,育肥猪每天饲喂3~4次,每次饲喂量以八成饱为宜。
4.2 科学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流行情况和猪群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疫苗。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等。一般来说,仔猪在出生后7~10日龄进行首免,间隔2~3周后进行二免。对于母猪,可在产前4~6周进行免疫,以提高母源抗体水平,保护仔猪。同时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抗体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免疫程序,确保猪只体内有足够的抗体保护。
4.3 生物安全控制
饲养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和生物安全措施。对饲养人员的活动进行限制,避免与其他动物接触,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对进入饲养场所的车辆进行严格消毒。车辆在进入前可使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严格控制外来物品进入,对进入饲养场所的饲料、药品、设备等物品可采用熏蒸、浸泡、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消毒。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只进行疫病检测,包括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一旦发现患病猪只,要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对死亡猪只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或深埋,防止疫病传播。
4.4 药物治疗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细菌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常用的有磺胺类等。可用磺胺二甲嘧啶,按每吨饲料中添加100g,连续饲喂14d;或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g,1次/d,连用5d。对严重感染的猪可每吨饲料添加阿莫西林150~200g,连续饲喂7~10d;或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0~15mg,2次/d,连用3~5d。也可以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头孢噻呋3~5mg,1次/d,连用3d。如果猪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氨茶碱5~10mg,每天1~2次。对于鼻腔出血的猪,需要进行止血治疗,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4mg维生素K,每天1~2次。
5 结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临床特征方面,其明显的鼻部症状、面部变形以及生长发育受阻表现,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准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控的前提,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及时确诊疾病,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争取时间。在防控方面,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免疫接种、加强生物安全控制以及药物治疗等措施多管齐下,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