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异食癖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来源:中国养猪网 2011-04-12 17:16:44| 查看:次猪的异食癖是一种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给养猪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猪异食癖的原因
常见的猪异食癖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饮尿、拱地、闹圈、跳栏、母猪食或仔猪等现象。相互咬斗是异食癖中较为恶烈的一种,表现为猪对外部刺激敏感,举止不安,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有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常见被咬尾脱毛出血,咬猪进而对血液产生异嗜,引起咬尾癖,危害也逐渐扩大。被咬猪常出现尾部皮肤和被毛脱落,影响体增重,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起骨髓炎和脓肿,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导致死亡。
2、发病原因
2.1饲养管理不当 它包括饲养密度过大、饲槽空间狭小、限饲与饮水不足、同一圈舍猪只大小强弱悬殊、猪只新并群造成打斗、争夺位次等原因均可诱发异食癖。
2.2环境因素 冬秋季猪发病率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干燥和多尘环境导致了猪更多的烦燥和攻击行为。猪舍环境条件差,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猪舍光照过强,猪处于兴奋状态而烦躁不安,猪生活环境单调,惊吓、猪乱串群;天气的异常变化,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等因素,使猪产生不适感或休息不好均能引发啃咬等异食癖的发生。
2.3品种和个体差异 同一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间体重差异过大的猪,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相互矛盾,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中,常出现以大欺小现象。
2.4疾病 猪患有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可引起猪体皮肤刺激而烦躁不安,在舍内摩擦而导致耳后、肋部等处出现渗出物,对其他猪产生吸引作用而诱发咬尾;猪体内寄生虫病,特别是猪蛔虫,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猪只体内荷尔蒙的刺激导致情绪不稳定也可发生咬尾现象
2.5营养供应不平衡 当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满足不了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时可导致咬尾症的发生。另外,日粮中的各种微量营养成分不平衡,如日粮中钾、钠、镁、铁、钙、磷、维生素等的缺乏或者不平衡也会造成此症。
2.6猪本身的天性 猪爱玩好动,在环境舒适、安居乐业的小猪,咬其他猪的尾巴玩,猪的模仿性是一只猪发生异食癖而引发大群发生异食癖的原因之一。同时因互咬导致的破皮与流血等外伤,又诱发了猪相互撕咬兴趣。
3、防止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合理布控猪舍。同一圈舍猪只个体差异不宜太大,应尽量接近。饲养密度不宜过大,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保证每头肥育猪饲养面积0.8~1平方米、中猪0.6~0.7平方米、仔猪0.3~0.5平方米。
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 咬尾症的发生常因个别好斗的猪引起,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可在猪尾上涂焦油,或用50度以上白酒喷雾猪体全身和鼻端部位,每天3~5次,一般两天可控制咬尾症。同时隔离被咬的猪,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酒以防止伤口感染,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
避免应激。调控好舍内温度与湿度、加强猪舍通风,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浑浊、潮湿等因素造成的应激。定时定量饲喂,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
3.2仔猪即时断尾。对仔猪断尾是控制咬尾症的一种有效措施。
3.3分散猪只注意力。在猪圈中投放玩具如链条、皮球、旧轮胎以及青绿饲料等,分散猪只关注的焦点,从而减少咬尾症的发生。
3.4使用平衡营养的配合饲料,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选用优质饲料原料,适度增加食盐用量。对于吃胎衣和胎儿的母猪,除加强护理外,还可用河虾或小鱼100~300克煮汤饮服,每天1次,连服数日。还可在饲料中增加调味消食剂,添加大蒜、白糖碎陈皮及市面地的一些调味剂来改善猪的异食癖。
3.5对症用药物,控制异食癖。对患慢性胃肠疾病的猪,治疗主要以抑菌消炎、清除肠内有害物质为原则,并结合补液、强心措施。对于患寄生虫病的猪,应及时用左旋咪唑等驱虫。对于被咬伤的猪外部消毒,并辅以抗生素治疗。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