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仔猪增加:新生仔猪由于可以从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得到多种疾病的母源抗体保护,但这种免疫保护力以后逐渐下降,到断奶时已降到极低水平,这时对许多传染病易感性升高。
2.易感猪群的引入:某些具有地方流行性传染病的地区,由于实施人工免疫接种或由于自然患病及隐性感染,使当地猪群都具有特异性免疫力,易感性很低。如果从外地引入猪群,由于缺乏这种特异性免疫力,而使猪群易感染性升高。
3.免疫猪群自然免疫力的消退:许多传染病病愈后1或人工免疫后猪群,免疫力经过一定时间都会逐渐降低,使易感性升高,而成为易感猪群。另外,病原体发生变异后,相当于出现一个新的传染病,猪群易感性也很高。
在上述易感性逐渐增高的情况下,适时做好猪群的免疫监测并进行人工免疫接种,降低猪群易感性,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正确认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猪群易感性三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后,可以采取科学的防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疫源地
凡是有传染源以及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所污染地方都称为疫源地。即除传染以外,还包括被污染的场所(猪舍、运动场等)、物体以及这个范鬧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和储存宿主等。疫源地具有向外传播病原体的条件,可对其他地区构成胁。疫源地的范围依传染病不同而不同,这主要决于传播途径及条件。如仔猪红痢发生后传播的范围很有限,一般仅限于一个猪群,甚至同群不同窝之间有发病的,有不发病的,形成疫源地范围较小;而口蹄疫发生后,传播范围一般较广泛,形成疫源地范围较大。即使是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条件下,疫源地范鬧也不同。由于传染源不断地活动,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传播条件的变化,每种传染病疫源地范围可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在划分疫源地时并不都是很清楚的。实际工作中,常把范围较小的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把范鬧较大的疫源地或连成片的疫源地称为疫区。疫源地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当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或愈后不再携带原体或已离开该疫源地,对所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不再看到病例出现,血清学检查猪群均为阴性时,才能认为疫源地已被消灭。
(四)传染病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可区分为下列几种表现形式:
(1)散发性:发病数量不多,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有个别零星地散在发生,如破伤风、狂犬和钩端螺旋体等。
(2)地方流行性:发病数目较多,但传播范围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内。如猪丹毒、气喘病、炭疽等。寡炭疽等。某些散发性传染病在猪群易感性升高或传播条件有利时也可出现地方流行,如巴氏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
(3)流行性:发病数目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到较广的范围,如猪瘟和口蹄疫等,,这类疾病的传染性都很强,而且常呈急性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