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将2025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
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
这一周也是
我国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主题是“粮食节约人人有责”
作为食品的生产者,牧原深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将尊重劳动创造内化于心,把“可以消费,但不能浪费”作为全员践行的准则。当然节粮,不止于餐桌,更是一场覆盖产业链、融入文化的系统创新。从低豆日粮技术到智能养猪,从种养循环到光盘文化,牧原用实际行动守护每一粒粮食的价值。
01 科技赋能节粮让每粒粮食发挥最大价值
牧原通过科技创新,将节粮落实在生产全链条,致力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用更少的粮食资源生产更多的高品质猪肉。
低豆日粮技术,实现豆粕减量替代。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氨基酸来替代豆粕,在满足生猪营养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对大豆的依赖。2024年牧原饲料豆粕用量为7.3%,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牧原生产一头猪可节约大豆31公斤,2024年牧原减少大豆用量203万吨。同时,牧原与行业共享低豆日粮技术,若全行业应用,每年可节省大豆约2000万吨,相当于1.54亿亩耕地种植产量。
智能猪舍提高生产效率,让每一粒饲料都更有价值。创新研发智能空气过滤猪舍、智能环控,打造高健康猪群,让养猪效率更高,意味着每一粒饲料都能转化为更多的产出,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牧原全年节省粮食约300万吨。
智能饲喂系统精准供给,减少饲料浪费。深究猪的最适营养需求,通过智能配比与饲喂系统,实现饲料“一日一配方”精准供给,确保猪群获得最适营养,实现“每一口都刚刚好”。通过精准饲喂,2024年节约粮食资源11.2万吨。
02 种养循环增粮为土地注入可持续生产力
节粮之外,更要“开源增粮”,如何“藏粮于地”同样是关键。牧原积极探索“猪养田,田养猪”的种养循环模式,将养殖业产生的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反哺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底,牧原在全国累计铺设支农管网2838.1万米,服务农田达472.08万亩,将处理后的粪肥还田利用,有效提升农田质量,全年粮食增产了28.6万吨,助农减投增收13.53亿元。
这一模式在生态治理中也展现出显著成效。以牧原在吉林大安的盐碱地改良项目为例,通过将处理后的粪肥与耐盐碱水稻种植相结合,进行系统性的土壤改良,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亩均产量从400斤提升至800斤,让“荒地”变“良田”。
截至2024年底,此种模式已应用于40.89万亩盐碱地及沙漠化土地的改良。这不仅让贫瘠土地具备了产出粮食的能力,也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宝贵的增量。
03 光盘行动惜粮让节约成为牧原人文化自觉
珍惜粮食,不止于生产环节。牧原在全公司推行光盘行动,建立“光桌文化”,让节约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更是对劳动的尊重、对粮食的敬畏。
牧原设立“光桌保证金”机制,用餐前桌长需缴纳“光桌保证金”,用餐后光盘退还保证金,公司还建立光盘行动群,公开管理。这不是简单的制度约束,而是用制度唤醒每一位牧原人对粮食的敬意,形成人人参与的节约氛围。同时,牧原将光盘行动延伸至外部商务用餐,要求员工在外出考察、客户接待中同样践行节约原则,把节粮意识落实到每一餐、每一人。
粮稳天下安。从节粮、增粮,再到节约文化的深入践行,牧原以科技创新、绿色循环和文化自觉守护每一粒粮食的价值,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