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正邦科技“摘星”谋复产 养猪行业盈利拐点将至

来源:中国经营网 2024-06-16 10:10:36| 查看:

  经历漫长磨底期的养猪业,逐渐看到了反弹的曙光。

  在这轮猪周期遭遇破产重整的“江西猪王”——正邦科技在6月12日迎来“摘星”。包括双胞胎集团在内的多个“白衣骑士”为其注入超40亿元资金,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复工复产。

  另据多家上市猪企披露的销售数据,5月生猪价格接近16元/公斤,已经超过行业平均的15元养殖成本,整个养殖环节行业进入盈利周期。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国能繁母猪数量已经减少至绿色区间,以及恰逢端午假期带来的消费小旺季,支撑猪价上行。预计未来整个生猪价格还会震荡上行,这对于整个养猪企业至关重要。在过去两年中,一些头部猪企在亏损中挣扎,资产负债率一路攀升,还有部分企业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而猪价上涨将会从根本上缓解上述问题,为企业赢得更多腾挪时间和空间。

  “目前行业对于规模扩张的冲动,已经让位于效率优先。企业将会在提质增效方面进行深度挖潜。目前豆粕及其他饲料成本处于下滑阶段,为整个市场的盈利区间提供更多有利因素。”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高级分析师徐洪志告诉记者。




  “江西猪王”摘帽

  “摘帽”的首个交易日,正邦科技盘中一度逼近涨停,最终以小涨收盘。而在第二个交易日,该公司股价涨幅接近5%。在养猪行业整体态势趋好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给出了正邦科技最直接的反馈。

  2023年5月5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正邦科技自此“戴帽”。在双胞胎集团携手16位财务投资人介入并重整成功后,正邦科技才逐渐走出“泥淖”。

  在过去5年中,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让养猪行业市场行情颇为复杂。头部养殖企业错判市场加大扩张步伐,使得部分企业倒在了漫长的猪价磨底期。正邦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复盘其发展可知,在2018年猪瘟疫情时,正邦科技不断扩张。待其生猪进入市场后,猪价进入下行通道,致使该公司亏损严重并在2022年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破产重整。直至2023年,双胞胎集团以及16位财务投资人,提供超43亿元资金,在2023年年底终结重整程序。

  正邦科技方面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双胞胎集团带领投资人已为正邦科技注入41.09亿元,剩余资金也将于今年内到位。目前,正邦科技的负债率已经降至50.43%。

  不过,暂无债务危机的正邦科技,在经营层面要想恢复正常还需时日。

  巅峰期的正邦科技,年出栏生猪逼近1500万头。但在2023年已经跌至548万头。相对较低的产能利用率,拖累着正邦科技的养殖水平和成本控制。

  根据该公司最新披露的销售数据,2024年5月销售生猪24.75万头,环比上升36.34%,同比下降41.02%。

  徐洪志告诉记者,目前正邦科技生猪月销量在20万—25万头的水平,这是在前期大量出清和暂时关闭部分猪场的基础上实现的,大部分猪场设备还处于暂时休眠状态。

  “公司今年以及明年的整个工作规划,就是通过复工复产,把产能利用率提升起来。”正邦科技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过往披露的重整计划,本次重整完成后的24个月内,产业投资人双胞胎集团将逐步启动自身生猪养殖、饲料等业务资产置入上市公司的重组程序,并承诺在重整完成后的4年内完成相关业务及资产的整体上市。

  双胞胎集团由饲料业务起家,在2016年前后开始发展养猪业。在2019年加码养猪投资,至2021年生猪出栏已达1165万头,位居行业第四。双胞胎集团方面认为,继续为公司饲料业务团队打造、经营管理、平台系统、运营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降本增效的核心目标。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正邦科技距离恢复常态,还有一段路要走。首先,正邦科技需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其次,要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财务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徐洪志告诉记者,正邦科技借助猪价回暖趋势,注资启用原有猪舍、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双胞胎集团的生猪资产和管理技术模式,逐步降本增效和有序复产。

  正邦科技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主业还是养猪,现在谈未来还比较早。就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做好当下。

  “双胞胎集团注资让正邦科技得以顺利实施财务重整,暂时摆脱了债务风险,避免了退市。因此规避市场风险和稳定发展将是该公司的主要指导方针。”徐洪志说。




  行业回暖

  对于正邦科技而言,能够顺利摘星,与自身经营有较大关系。而当下的生猪市场行情,为其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猪易通数据,6月3—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18.24元/公斤,周环比继续上涨,周涨幅为5.43%。截至该周周五,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8.81元/公斤,少数地区已超过19元/公斤。据Wind数据,这个价格已经创下了2023年8月以来的新高。

  18元/公斤的猪价,已经能够覆盖行业大约15元/公斤的养殖成本。这也意味着,本轮猪周期进入上行阶段,行业进入盈利通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告诉记者,从5月中下旬开始,生猪全行业进入盈利期。目前出栏一头120公斤肥猪,自繁自养养殖户盈利在300元以上。由于上年四季度猪价格偏低,外购仔猪养殖户盈利较自繁自养高约150元,盈利在450—500元。

  行业盈利能力提升,源自我国能繁母猪产能的变化。

  根据农业部数据来看,2024年4月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986万头,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6.9%,是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2.2%,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区域。这一数据较2022年12月末的4390万头能繁母猪的高点,已经回落9.2%。

  “从2023年开始,生猪产能去化进程已经持续了一年多。育肥猪供应能力环比下降的局面,自2024年春节后已经形成并延续。同时,去年冬季受疫情和低温扰动,仔猪成活率低于常年同期水平,今年春夏季的育肥猪出栏出现较大幅度缩减。两者合力,使得生猪市场的传统消费淡季的第二季度从以往的供需过剩转为供需平衡偏紧,推动了猪价连续向上突破。”徐洪志表示。

  另外,今年以来,豆粕和玉米原料价格均表现疲软,受其影响,生猪养殖成本稳步降低。朱增勇判断,玉米与豆粕价格疲软带动了完全生产成本较上年下降0.5—1元/公斤,猪价反弹和成本下降带动生猪养殖快速进入全行业盈利期。

  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在经历长时间的猪价磨底,很多猪企资金压力较大,负债率提升较高。徐洪志看来,现在全行业盈利,可以认为债务风险已经大为减弱,包括部分资产负债率严重超标的企业也基本度过了危险期。

  对于刚刚摘帽的正邦科技而言,在获得双胞胎集团超40亿元资金注入之后,其负债率已经降至50.43%。但仍有多家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超过六成。另外,傲农生物在6月11日新增超1亿元的逾期债务,已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超43亿元。

  袁帅提醒,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仍然需要警惕财务风险。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自身经营情况,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因此,他建议猪企不要过于看重规模上的扩张。

  事实上,多家规模猪企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表示,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将进入微利状态,竞争焦点将放在降本增效和现金流上。

  牧原股份在今年股东大会上提到,2024年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目标为14元/公斤,希望年底能降到13元/公斤。而温氏股份方面提到,得益于疫病防控效果显著及饲料原料价格下降,公司养猪成本控制较为理想。未来一段时间,养猪行业可能整体处于供需弱平衡、低盈利状态。

  “行业竞争的焦点从前期的拼规模转为拼成本和现金流,接下来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规模化程度已经很高了,行业内卷程度史无前例,对于规模企业而言,进一步扩张规模的边际收益已经很有限。当下,企业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降本增效和资金管理问题。”徐洪志说。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