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食品安全依旧是当今世界性难题。作为世界上食品安全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食品安全经历了从“乱”到“治”的百年艰难历程。
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在国内外市场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过期肉……我们为何老在食品安全上栽跟头?为何在华的跨国公司都不断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我国何时才能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呢?或者说,怎样才能成为食品安全的国家?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美国。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教授迈克尔·波伦所说:“美国人的食品在19世纪受到了严重污染,工业用的化学制剂甚至被用在食品生产中。现在很多中国人能听到、看到的食品问题,都在1906年前的美国发生过。”
百年前的美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一页,请让我们从两个人说起。
化学家的执着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车轮飞速旋转,机器轰鸣声响彻云霄,从城市到乡村一派繁荣景象。美国经济由此取得惊人的增长,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包括道德滑坡、腐败横行、贫富悬殊、生态恶化等等现象日益严重。
食品安全领域也是重灾区。19世纪中期,欧洲人遭受食品掺假带来的严重危害,美国人对此投出鄙夷的眼光,并且高傲地认为,美利坚的食物是全世界最棒的。可是好景不长,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狂飙,美国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性格局被打破,农业经济形态下的“熟人消费”逐步瓦解,大多数消费者不再熟悉向他们出售食品的生产者。同时,技术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果,添加剂的发明能很好地掩盖罪恶,食品加工掺假五花八门,几乎没有一样食物可以幸免。
就在这个非常时期,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哈维·华盛顿·威利(Harvey W. Wiley)。这位美国纯净食品药物运动的核心人物,于1844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宁静的小村庄,23岁从哈维诺大学毕业,四年之后在印第安纳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在哈佛大学拿到科学学士学位。1874 年,他被普度大学聘为化学教授,1878 年到欧洲当访问学者,主要研究糖化学,以期推动美国的制糖业发展。
1883年,威利认识了时任农业部部长洛林。这个在会议上的偶遇,改变了美国的食品行业。洛林很快就任命威利为农业部首席化学家。威利到了农业部化学局工作之后,重点关注食品加工的掺假问题。
威利的工作业绩堪称卓越,其中他领导了一项著名的防腐剂实验,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试毒实验”——挑选一批志愿者通过食用不同的食物,来证明掺假食品或滥用防腐剂对人体的危险。这个试验为威利起草《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案》打下了基础,也引起整个社会对于滥用防腐剂的关注。
尽管人们对食品掺假深恶痛绝,可是在当时的美国大转折时期,官商勾结比比皆是,大公司控制着议会。从1889 年内布拉加斯州的参议员帕多克首次将纯净食品的议案提交至国会讨论,到1905年威利起草新的《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案》,提议失败了百余次。罐头生产商、威士忌酒生产商等等是最大的反对力量。
威利屡败屡战,他不停奔走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妇女组织、生产商之间。1906年1月,参议院审议新的《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案》,经过艰难的博弈之后,2月21日法案获得通过。让威利倍感意外的是,此前支持法案的众议院这次态度相当暧昧。到了6月,众议院仍然没有明确的态度,反对力量渐渐占了上风。坚持了23年的威利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威利没有想到,一部小说带来的舆论影响力打破了僵局,并彻底地扭转了局面,美国食品安全终于迎来曙光。
小说家的功勋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屠场》,他的作者叫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辛克莱出生于美国大西洋(600558,股吧)沿岸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他在纽约长大,就读于纽约市立学院,1900 年放弃了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机会,立志成为一名“扒粪者”,并梦想创作一部能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媲美的小说。
1904年,辛克莱如愿以偿成为《诉诸理性》周刊的记者,专门调查报道劳工状况。他来到美国食品加工重镇芝加哥,到肉类加工厂与工人生活了整整七周,了解到肉类加工厂的所有资料,包括工人们生活的艰辛,以及无比肮脏的工作环境。
“酱肉车间的肉都是酸的,搓上苏打粉除掉酸味,再卖给街边自助餐店;毒死的老鼠、发霉的香肠、腐烂的畜肉,以及破桶里面的残渣、废料,统统倒进了绞肉机,和鲜肉一起绞成肉馅制成香肠,若要做成熏肠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也很简单,加点明胶染成棕色;来自政府部门的猪肉检查官员与参观者兴高采烈地谈论使用带结核肉菌的危害性,但是数十只死猪从他身边过去,他视而不见也没有检査……”
这些细节震撼人心,可辛克莱接连遭到五家出版社的拒绝。他们要求辛克莱删掉那些对生产环境的描写,然而辛克莱坚持说不。最后,终于有一家公司决定一字不删来出版此部小说。
辛克莱写的是一个立陶宛移民家庭寻找美国梦却落入人间地狱的悲惨故事,本意是痛斥资本主义机器的罪恶。没想到这本书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艺术贡献,而且这个影响还是体现在食品安全领域。就像辛克莱自我感慨的那样“我本想打动公众的心,没想到击中了他们的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