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化州传出一个消息,引发不少养猪人的关注。当地动检部门明确表示:近期二育猪销售频繁,为了加强监管,当地卖猪必须提前报备,凡是二次育肥的猪不给开检疫票,也就是说不能对外销售。这个政策一下子把很多二育养殖户卡住了,影响不小。
那这个变化对5月份的猪价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信号?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跟大家说一说。
一、不让二育卖猪,是在控量稳价
最近南方猪出栏明显加快,尤其是二育猪集中出栏,市场供给端一下子被抬高,影响了价格稳定。动检限制二育出栏,其实是为了从源头上控量稳价,防止扎堆卖猪把行情冲垮。
所以从这点来说,短期来看算是个利好,有助于价格止跌维稳,给5月猪价提供了支撑。
二、标肥价格倒挂,已经蔓延到南方
以前我们说北方大猪价格倒挂,标猪价格高,属于局部现象。可现在南方也出现了标肥价格倒挂,这就不简单了。
以广东、广西为例:
广东标猪价格在7.7到8元之间;
中大猪价格则掉到了7.5左右;
广西一些地区甚至低到7块钱。
这说明前期二育抓得猛,现在扎堆出栏,一下子砸在自己手里了。该养的养不成大肥,该卖的又赶上低谷,这种被动出栏的局面,是前期行情看错节奏造成的。
全国猪价结构在变化,南北差价正在缩小
现在不仅是一个地方,全国的猪价正逐步走向南北靠拢,而标肥价格倒挂也变得越来越常见。这释放两个重要信号:
(1)市场整体压力偏大,二育出栏正在集中释放;
(2)集团与散户之间的价格差距也在缩小,猪价博弈更加激烈。
政策抑制倾向与行业转型压力
从政策导向看,二次育肥正被逐步边缘化。广东省通过限制检疫票用途、加强调运检查,直接压缩其操作空间;农业农村部则从全国层面推动“点对点”调运,降低频繁运输带来的疫病风险。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二次育肥模式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存在根本冲突:
资源效率低下:二次育肥需额外消耗饲料,但肉料比远低于规模化直育,与国家“节粮减损”目标背道而驰;
疫病防控隐患:生猪多次转运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尤其非洲猪瘟等疫情仍需严防;
市场投机干扰:二次育肥户往往在猪价波动期集中出栏,加剧价格震荡,2024年5月广东猪价因二育猪扎堆出栏暴跌至7.6元/斤,便是典型案例。
对于从业者而言,合规经营是唯一出路。短期策略包括严格遵循两次独立检疫流程,确保票据与运输路径匹配;避免跨省调运中的“三无”操作(无检疫证、无耳标、车辆未备案);关注地方动态,如广东化州等地已明确限制二育猪开票,需提前调整出栏计划。
长期来看,行业将加速向高效模式转型。规模化养殖企业通过低蛋白饲料技术、批次化生产等手段,直接降低育肥成本;而“公司+农户”模式中,企业统一提供种猪、饲料并回收成猪,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二次育肥的生存空间将日益收窄,仅剩部分区域性或短期套利机会。
广东最严二次育肥条例的出台,既是疫病防控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升级的催化剂。对养殖户而言,唯有透彻理解政策、严守合规底线,方能在市场洗牌中站稳脚跟。未来,随着南北猪价趋同、标肥价差缩小,高效养殖模式的主导地位将愈发稳固,而投机性二次育肥终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