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职业打假人盯上假兽药,是喜是忧?

来源: 猪兜   2025-05-05 20:25:12   查看:  次

  进入2025年4月,兽药行业的打假风暴仍在持续。从“3・15”开始,山东齐鲁动保、哈药集团疫苗、青岛易邦等数十家大型兽药企业接连在网上公开打假,剑指假冒伪劣产品。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中,一股特殊的力量——职业打假人,正悄然将目标锁定兽药行业。他们游走于法律边缘,既可能成为规范市场的“啄木鸟”,也可能沦为勒索钱财的“投机者”。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被职业打假人盯上的,往往是自身‘内功’不扎实的兽药店或经销商。”但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以非法手段维权甚至敲诈勒索的行为,最终都将触碰法律红线。

  一、假兽药的界定:从法律条文到市场乱象

  在讨论职业打假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假兽药”的法律定义。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第七十二条,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而假兽药包括: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变质、被污染的;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通俗来讲,无论是通过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销售的“三无”产品,还是冒用知名品牌包装的“李鬼”兽药,亦或是成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伪劣药品,都属于假兽药范畴。

  近年来,假兽药案件频发与网络销售紧密相关。有养殖户在抖音直播间购买标称

  某知名品牌的疫苗,付款后却收到成分不明的粉末;还有人在微信群里被“内部渠道低价甩货”吸引,拿到手的药品经扫码查询,追溯系统显示生产批号与包装信息完全不符。这些案例中,假兽药不仅导致动物疫病防控失败,更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的潜在隐患。

  二、职业打假人的双面性:监督与勒索的一线之隔

  职业打假人对兽药行业的介入,呈现出明显的双面性。一方面,他们的存在倒逼企业和经销商规范经营。例如,某兽药经销商因无证销售某生物制剂,被职业打假人抓住把柄后勒索2万元的事件曝光后,整个行业迅速警醒,各地经销商在交流群中自发曝光可疑人员,形成了初步的防范网络。这种民间监督与企业打假、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客观上推动了市场秩序的净化。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规范兽药使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整治网络违规经营兽药行为”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平台严格审查网店资质,正是对这类问题的回应。

  然而,当打假动机从“维护公共利益”异化为“牟取个人私利”,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职业打假团队通过“知假买假”,利用商家对法律的不熟悉实施敲诈。他们往往以“举报无证经营”“假一赔十”相威胁,要求商家支付数千元至数万元的“和解金”。例如,某药店因赠送自用的非售卖兽药给熟客,被打假人以“涉嫌销售”为由纠缠,最终被迫支付500元“私了”。更有甚者,通过伪造证据、恶意投诉等手段制造“违规事实”,形成职业化、团队化的黑色产业链。数据显示,一个2-3人的团队通过精准“踩点”,年获利可达200-300万元,而他们瞄准的对象,大多是管理不规范、存在轻微瑕疵的中小经销商。

  三、合法维权与非法勒索的边界:养殖户必须知道的法律常识

  面对职业打假人的“骚扰”,养殖户和经销商首先需要明确:合法维权与敲诈勒索的界限在哪里?

  假兽药索赔:按《消法》“退一赔三”,而非《食品安全法》“假一赔十”

  许多打假人会误导性地引用《食品安全法》主张“假一赔十,最低1000元”,但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法》仅适用于人类食品,兽药维权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虚假商品构成欺诈的,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最低赔偿500元。例如,养殖户购买1000元假兽药,除退款外,可主张3000元赔偿,若造成动物伤亡等实际损失,还可追加医疗费、误工费等。但所有赔偿的前提是“证据链完整”——付款记录、兽药包装、检测报告、兽医诊断证明缺一不可。

  无证经营举报:只能通过官方渠道,私了即违法

  发现无证销售兽药,正确的做法是拨打农业农村部举报电话12316,或通过“中国兽药信息网”提交线索。根据《兽药管理条例》,无证经营由监管部门处罚,罚款上缴国库,任何个人不得私自索要“赔偿”。曾有打假人以“不赔钱就举报”威胁商家,最终因涉嫌《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被刑拘。法律明确:即便商家确有违规,私了索赔也属于违法行为,轻则治安处罚,重则面临刑事追责。

  网络购药警惕“陷阱”,合规采购是第一防线

  养殖户在电商平台采购时,务必做到“三查”:一查网店资质,要求展示《兽药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二查产品追溯码,通过“国家兽药查询”APP扫码验证生产批号、流向信息;三查包装标签,确保标明适应症、批准文号、贮藏条件等法定信息。2024年第四季度兽药质量抽检显示,12批假兽药中,80%通过网络渠道流通,且多数存在“追溯码信息与包装不一致”问题,可见扫码验真仍是最直接的防假手段。

  四、如何应对职业打假人的“双刃剑”

  职业打假人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兽药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大痛点:

  经营不规范:部分经销商存在“证照不全”“处方药不凭处方销售”“二维码追溯信息不上传”等问题,给打假人留下可乘之机;

  法律意识薄弱:许多商家对《兽药管理条例》《消保法》等规定一知半解,面对威胁往往选择“花钱消灾”,变相鼓励了敲诈行为;

  网络监管滞后:电商平台对兽药经营资质审核不严,部分卖家利用“仅限科研”“内部使用”等名义规避监管,导致假劣药品流通。

  对此,行业需从三方面发力:

  企业与经销商:练内功、强合规

  严格落实农业部“兽药追溯二维码管理”要求,确保每一批次药品可查可控;定期开展法律培训,掌握应对职业打假人的正确方式——既不畏惧恶意勒索,也不纵容自身违规。例如,山东信得科技、河南牧翔生物等企业建立了专门的法务团队,为经销商提供打假支持,从源头减少漏洞。

  监管部门:堵漏洞、划红线

  2025年专项整治行动中,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各地“拓宽违法问题线索举报渠道”,并将“职业打假人涉嫌敲诈案件”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养殖户若遭遇威胁,可直接向当地农业综合执法部门报案,警方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追究责任。

  养殖户:重证据、善维权

  购买兽药时务必索取正规发票,注明产品批号和数量;发现质量问题后,第一时间封存样品并委托省级兽药检验机构检测;涉及重大损失的,可通过《民事诉讼法》提起侵权诉讼,要求赔偿包括动物死亡、停产损失在内的全部损失。2024年,某养猪场因使用假疫苗导致猪群发病,通过保留完整的购买凭证、检测报告和兽医诊疗记录,最终获赔87万元,成为兽药维权的典型案例。

  职业打假人盯上假兽药,既是行业乱象的“报警器”,也是规范发展的“催化剂”。对于合规经营的企业和经销商而言,这是一次自我检视、提升管理的契机;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法律课——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也要警惕被非法分子利用。正如农业农村部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强调的:“兽药安全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企业筑牢质量防线,经销商严守合规底线,监管部门织密执法网络,职业打假人中的投机者自然失去生存土壤。唯有各方携手,才能让兽药市场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最终守护的,是千万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和“舌尖上的安全”。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