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方开启所谓“对等关税”谈判,试图迫使贸易伙伴低头屈服。不只如此,美国政府还准备在关税谈判中向其他国家施压,要求它们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换取美方关税豁免。
商务部日前回应表示,这是打着“对等”的幌子,在经贸领域推行霸权政治、实施单边霸凌。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为一己一时私利,以损害别人利益来换取所谓豁免是与虎谋皮,最终只能是两头落空,损人不利己。
目前,中美关税战的还需升级,将会对国内畜禽养殖行业造成什么影响?
近日,牧原、海大、圣农、立华等企业纷纷公布一季度业绩,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上涨。今年以来,部分农牧企业股价出现持续上涨。牧原预计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亿元至4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23.79亿元),增幅达280.75%至301.77%。圣农发展发布公告表示,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3亿元至1.6亿元,大幅增长309.94%-358.38%,创下历史最佳的第一季度盈利水平。海大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56.29亿元,同比增长1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2亿元,同比增长48.99%。立华股份(300761)4月21日晚间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86亿元,同比增长11.6%;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157.47%;基本每股收益0.25元。
中美关税战之下:畜禽行业十大影响
目前,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或将给中国的畜牧行业带来哪些利好和不利影响?
潜在利好
1、进口猪肉减少,国内猪价获支撑
截止目前,中国对美国猪肉加征关税累计已达135%,猪肉进口量可能下降(如2020年对美猪肉加征关税后,进口量减少约30%),减少国内供应压力,支撑猪价回升,利好养殖企业利润。
2024年,我国猪肉进口量显著下滑,全年累计进口107万吨,相比2023年下降30.8%。其中,来自美国的猪肉为10万吨,仅占进口总量的10%。若将猪肉及猪杂碎一并统计,2024年我国共进口222万吨,从美国进口40万吨,占比18%。
加征关税后,美国猪肉到岸价高于国内冻肉均价,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2、加速推动牛肉价格回暖
依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进口牛肉数量达到287万吨,相比2023年增长了13万吨。同年,国内牛肉产量也增长26万吨至779万吨。去年,牛肉供应量比2023年增加近40万吨
在关税战打响后,有数据显示,美国牛肉对华出口量已从2025年2月的每周2000吨以上骤降至3月下旬的每周不足54吨,近乎“清零”。
美国牛肉曾是中国市场上性价比较高的进口来源之一,占据了相当份额。其大规模退出,在供需结构上形成了缺口。而这个缺口的传导效应十分显著: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牛肉供应国迅速成为替代来源,集中采购又推高了这些国家的出口报价,进口成本同步上涨。
更关键的是,这一政策变化激发了市场“价格将持续上涨”的情绪预期,加剧了上游养殖户“压栏惜售”行为,进一步推高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
3、支撑国内肉鸡价格,国产白羽肉鸡发展或迎来加速
受关税影响,进口鸡肉减少,支撑国内肉鸡价格。此外,尽管白羽肉鸡种源高度依赖进口,但2021年中国首批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圣泽901”“广明2号”)获批,加征关税可能加速国产种鸡推广,降低对外依赖。
4、政策支持与技术升级,推动饲料替代与本土化
2025年,中国对美国玉米、大豆加征关税后,进口美国玉米、豆粕的成本大幅增加,已基本无进口美玉米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已逐步调整玉米进口来源,目前以巴西、乌克兰等国为主。同时,国内也在通过政策调控等方式稳定玉米供应,如鼓励小麦、稻谷等替代玉米在饲料中的使用。
此外,豆粕等价格升高,将会加速低蛋白饲料的推广:豆粕在饲料中的占比从17%降至11%,菜籽粕、棉粕等替代品应用成熟,叠加合成氨基酸技术,降低对进口大豆依赖。
5、多元化市场开拓
畜禽产品出口企业可转向其他市场(如东南亚、中东、RCEP成员国),减少对美依赖。例如,中国禽肉出口近年对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增长显著。此外,大豆进口也会转向巴西(占进口70%)、玉米拓展乌克兰和阿根廷渠道,减少对美依赖。与俄罗斯、乌克兰的谷物贸易扩大(如2024年中俄小麦进口翻倍),分散供应风险。
不利影响
1、饲料成本上升
我国畜牧业高度依赖进口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尤其是豆粕)。例如,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贸易的超过50%,其中美国曾是主要来源之一。中美关税战导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加征高关税,直接推高了饲料成本。虽然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采购大豆,但全球供应链波动仍导致价格波动。饲料成本占养殖业总成本的60%-70%,成本上涨挤压了养殖户利润,尤其是中小规模养殖场面临更大压力。
2.畜产品出口受阻
美国对我国畜产品(如猪肉、禽肉)加征关税,或设置技术壁垒(如检验检疫限制),导致出口难度加大。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对美国猪肉加征关税,而美国也曾对中国禽肉产品实施高关税。竞争压力加剧。出口受阻迫使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加剧内需竞争,部分产品价格承压。
3、成本增加,美系种猪或成稀缺资源
中美相互加征关税后,进口美系种猪的成本会增加,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可能会提高种猪的销售价格,这将导致国内养殖户购买美系种猪的成本上升。
2024年,我国种猪进口量为3891头,同比下降48%。共进口5批种猪,其中,从美国进口了2396头,有1912头来自美国本土育种公司,484头来自PIC;从法国进口1495头种猪,均来自于法国本土育种企业,其中从Nucleus进口745头,从CG进口750头。据统计,近15年来中国的引种来源国,美系占34%,法国25%,丹麦22%。
关税的增加会使部分国内企业减少从美国进口种猪的数量,转而寻求其他来源的种猪,如丹麦、法国等。随着关税等因素影响,未来国内进口美系种猪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下降。
4、种鸡进口成本增加,影响产能稳定性
中国90%以上的白羽肉鸡种鸡来自美国(科宝、安伟捷)和欧洲(哈伯德)。若对美加征关税,种鸡进口成本可能上涨,影响行业扩产节奏。欧洲种鸡(如法国哈伯德)可能成为替代,但短期内供应调整需要时间。
5、动保产品原料进口成本提高,产品出口受限
对于部分依赖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或技术的动保和疫苗企业来说,关税增加将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此外,如果美国对中国动保和疫苗产品加征关税,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将受到限制,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可能依赖美国的供应链,关税政策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不稳定,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